content

《芈月传》的时尚:戴金饰、面施粉妆(图)

作者:陈隽情  2015-12-12 00: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有观众看戏剧时质疑:难道先秦时期就有这么漂亮的配饰了吗?先秦时期尚处于文明的早期,应该以古朴简洁为主。(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近期许多人在观看热播中的《芈月传》时,剧中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亮”造型相当抢眼。当然,也有观众犯嘀咕:难道先秦时期就有这么漂亮的配饰了吗?在大家的印象中,先秦时期尚处于文明的早期,应该以古朴简洁为主,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剧中有哪些是不符合历史的呢?

先秦有那么“土豪”的金饰?

战国时期各国并不是很富裕,民风简朴,穿着上可能不会像剧中那样华丽。然而对于一向崇尚奢华的楚国来说,剧中的款款华服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楚国的丝绸刺绣当时冠绝天下,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绸被称为丝绸宝库。而楚国平民衣裳主要是麻织材质。

可能是为了突出戏剧效果和观赏性,我们可以看到剧中到处都是金灿灿的头饰,有人就怀疑了:那时候哪有这么先进的工艺?其实金饰在战国时期已经有很多了。《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时宫女头戴凤钗:“秦始皇时以金银作凤头,玳瑁为脚,号曰凤钗。”秦始皇时宫女都能戴金银凤钗,往前几十年,贵族女子戴金饰应该不算稀罕,只是没有电视剧中如此“土豪”而已,当时女子佩戴玉的更多。

芈月爱用什么“粉底”?

《芈月传》中的女子个个明艳动人,妆容精致,其实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确实已经有很高超的化粧技术了。《诗•卫风•硕人》称女子姿色,应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颈长而洁白),齿如瓠犀(一口碎齿,白而齐整),螓首蛾眉(瓜子脸,细长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当时视妇女之美,首先注意到的是脸部容貌,故女子施化粧,亦多重在脸上。

楚辞•大招》云:“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长袂拂面,善留客只。魂乎归徕!以娱昔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魏人张仪称“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可知当时的化粧美容术已经相当成熟,通常是用粉搽敷脸上以增芳白,称为粉白,用青黑色画眉鬓以醒神采,称为黛黑,用朱色脂膏涂唇,称为丹唇。如山东章丘女郎山齐墓出土乐舞陶俑,面部均施粉红彩,樱唇涂朱,应是当时流行化粧术的泛用。

用粉黛化粧可能有若干地区性差异。据《楚辞》所诵,似楚人好用兰椒之类花粉,拌以矿物质色粉为之,既增容貌鲜美,又有香气沁发。北方列国似好用凝脂类油性粉黛,既可使肤色光泽,又适合北方干燥气候,增加皮肤滑润。

宫中女人好留指甲、穿耳挂饰?

人们还尚好留长指甲。如韩昭侯“握爪(指甲)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可见众人都留长了指甲。孔子说:“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把不剪指甲与不穿耳,作为宫中女御形体完美的两大外征。

也许有观众已经注意到了剧中女人们除了头饰繁复华丽,还有与头饰或者服装巧妙搭配的各种精美绝伦的耳饰。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穿耳挂饰在当时中土各国的贵族阶层确实不多见,目前出土的中土人像艺术品也少见佩耳饰戴环的,倒是在西南地区滇人或诸夷中相当流行穿耳挂饰,但中土的普通社会中,这种人体装饰法不能说没有,唯没有得到统治阶级大力提倡而已,否则也不至于把“不穿耳”列为单独一项提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即有一位墓主的双耳部紧贴两个玉玦,或可视为穿耳之例证。

黄歇此时官位可否佩戴这个颜色?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佩戴各类各色的装饰品,质料有金、银、水晶、铜、玉、骨、角、陶、石、贝等等,但最主要的则要数玉饰品,通见于中上层社会。与商和西周有所不同,这一时期人们佩戴饰品,要么贫而不佩,凡是有资格佩戴的,其数量合成则必繁。《楚辞•离骚》屡屡形容“佩缤纷其繁饰兮”、“长余佩之陆离”,就是在描述其佩戴饰品的繁多与华美。

佩剑是男性的主要服饰,剑是古代防身与进攻的主要武器。楚国男性喜佩剑与楚人尚武的风俗是分不开的。剑也可能是纯粹的装饰品,如《说苑》记楚襄城君始封之日“带玉剑”。在特殊的场合,佩剑还具有宗教的意义,如女巫降神时佩剑的主要目的在于“避邪”。

《礼记•玉藻》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臣下在国君面前不佩玉,所谓“不佩玉”,是说把左边的佩玉用丝带给结起来,右边还照常佩玉。在家闲居时,腰的左右都佩玉。从天子到士,他们的革带上一定有佩玉,只有在办丧事时例外。

战国时人佩玉繁多,于是出现了用以系玉的丝带,称为“组绶”。玉组佩的形制常据佩者身份等次的尊卑而异,《礼记•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緼组绶”。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丝带;诸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细色的丝带;太子佩美玉,用苍白色的丝带;士佩孺玫,用赤黄色的丝带。

如果按照《礼记》中的仪制来讲,电视剧中黄歇的佩玉明显是不符合规制的。黄歇生于西元前314年,被楚考烈王封为春申君时他已50多岁,然而剧中年纪轻轻的黄歇则早已佩上了红色的组绶,其实从上面可以看出,战国时只有诸侯才有资格佩戴山玄色的玉和朱红色的丝带,春申君可以说是一下穿越了几十年啊!

羽扇遮脸出嫁是战国时期礼仪吗?

在《芈月传》的超长片花中,有这么一段——刘涛饰演的楚国公主芈姝(芈月的姐姐)嫁给秦国国君嬴驷时,不是用红盖头,而是用羽扇遮脸,当时婚嫁礼仪真是这样吗?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

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羽扇通常采用洪泽湖、鄱阳湖等湖泊周围芦苇丛中的雁、鹰、鹳、氏鸟、雕和青鸡等野禽的翅尾编织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扇柄有的为木柄,有的将鹅羽管劈削成篾丝,编织成古钱等图案作为翎管柄。孔雀翠羽扇以象牙为扇骨,孔雀羽毛编织为扇面,色彩富丽,也是舞蹈的道具。

楚国是羽扇最早流行的地方,芈姝作为楚威后所生的嫡女,地位自是高贵,电视剧中为她设计的出嫁时手持羽扇遮面的细节,虽在历史中并没有留下记载,恐怕也是因为楚地多羽扇以及羽扇最初的象征地位意义所引出的。

責任编辑: 扬絮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