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11月12日讯】“双11”即指每年的11月11日,是指由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在全中国范围内兴起的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11月11号,以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促销狂欢活动。
英国《每日电讯报》因此发文“科普”这个起源于中国的购物节:“忘了小小的黑色星期五吧,‘双11’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线上购物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以数据诠释了这个“最大”:阿里巴巴上次“双11”卖出了571亿元人民币价值的商品,而价值100亿元人民币的首批商品是在短短的38分钟内售出的,这远远超过了美国传统购物节“黑色星期五”期间网上消费的15亿美元。
美国《商业周刊》也承认,“双11”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网上购物节,其规模大大超过美国感恩节后的“网络星期一”;咨询公司尼尔森认为,今年的“双11”将再创辉煌。因为近九成受访者表示将与去年花费相同或更多,而受访者今年的平均预期花费为1761元,比2014年增加321元,增幅为22%。
而为了今年的“双11”,京东也是蛮拼的。几天前,它向工商总局举报了阿里胁迫商家“二选一”,又和央视合办晚会对阵天猫。此外,还和腾讯合作,在朋友圈连着11天大刷广告。11日上午10点,京东还公布了自己的销售业绩。应该说,“双11”早已像一个亿元赌局的江湖。
从2009年至今,爆发性的互联网人口红利红利已几近消失,网购人数拓展不断逼近“天花板”,假货黑影和物流困境始终如影随形,轮番的“低价”营销轰炸下消费者早已疲劳,今年临近“双11”时无底线的口水大战、海报暴力和商业胁迫则进一步暴露了购物狂欢背后秩序的混乱、竞争的无序和博弈的野蛮。以上这些无一不影响着节日经济的根基,危胁着整个行业的发展生态。
平台搭台唱戏,最后埋单的却是商家,而超过90%的“双11”参与商家,却只是赔本赚吆喝,除了赚到销售额和用户量,利润实在乏善可陈。
知名经济学者吴晓波发出了自己的质疑,认为当年“双11”的发明,因为“切中了电子商务及移动互联网总爆发的两个重大风口,因而形成了显赫的市场效应。到今天,大局已定,规律渐变,几年前的妙招式显然已落入了新时期的旧窠臼。所以今天,我们真的还需要‘双11’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