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5年09月10日讯】编者按语:日前,一位名为“栖迟”的经济学博士撰写的一篇评论中国大陆经济弊端的博文被多家网站转载。作者认为经济是血液循环的供应系统,只有每个细胞都能充分感受到血液的渗透压,才能有效的产生经济活力。但是中共现有的系统却产生了血液流动的重重障碍。现行的经济体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结构性病变”而非改良。而这种结构性病变的根本,就是所谓政府、集体、个人之间的权益,在不同的地方遭遇到了不同的、不平等的待遇。作者由此归纳出了在三十年后应该出现、但实际上并未看到的四个经济现象。遗憾的是,该文已在大陆网站被禁并最终删除。今天,本栏目将此文的主要内容转载于此,以期为读者朋友们提供另一种换位思考: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一,三十年后,我们没有看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将中国带进台湾、韩国、日本的行列。在很多产业链,我们看到的是如下低水平的循环和陷阱:出口繁荣——产能增加工资上涨——出口价格下降竞争力丧失——寻找新的行业出口——该行业产能增加。
当日本先后经过纺织业出口、电子加工业出口、汽车业出口的同时,日本给世界留下了东洋纺东丽株式会社等纺织业大户,留下了索尼、东芝等电子产品大公司,留下了丰田汽车等全世界有口皆碑的商业品牌。而中国的出口只留下了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出口杀价,给全世界留下的是“Made in china”的便宜货印象。
第二,三十年后,我们没有看到剩余劳动力安定的留在城市。东亚奇迹的关键,是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是工业制造业向信息服务业的转变,是成熟技术使用向创造革新技术的转变。农业剩余劳动力稳定的留在城市,通过劳动收入逐渐跳出之前的低技术格局,广泛进入更高阶段的人力资本,或者充实城镇的服务业、第三产业。信息化、城镇化的集聚效应逐渐创造出新的岗位、新的领域,并使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占据到了70%的经济份额。这正是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
但在中国大陆,劳动力仅仅是把工厂当做短暂的栖息之地,他们在城镇只有被褥。他们没有户口、他们的孩子没有学籍、没有任何保障。他们工作一年所积累到的可怜的技术和知识,在工厂倒闭、外需疲软的半年或一年之后,立即回到原地,成为白纸。因为他们无法留在城镇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提高,也因为缺乏稳定的预期,他们不会下定决心留在城市向获得更好的职业奋斗。
第三,三十年后,我们没有看到中国农村走出落后的格局。今天,中国中西部地区农业的最好设想,仍然是选择到哪一个地方去打工的问题。背井离乡和居无定所,构成了90年代以后中青年农民的生活主线。
第四,三十年之后,我们看到曾经的乡镇企业逐渐销声匿迹;看到曾经的求职热门外资企业已经拱手让位于公务员行业;看到曾经的垄断国企越做越大成为热门央企;看到民间资本仍然无处可去只能羞答答的地下融资。
中国的“开放改革”是在外需的压力之下、外部形势的倒逼之下的改革,而世界经济给中国带来的机会稍纵即逝。完全没有自主的融入,可能会被经济大潮吞没;而如果希望弃世界经济大潮而不顾,未来的发展同样没有希望。
实际上,中国走向真正市场经济的道路并未完成。在外需的压力下,改革前的所有扭曲的体制——工农业产品价格倒挂、汇率操控、物价管制,已经逐渐放开,但在就要接近终点之时,却又戛然而止。
最后,需要完成的步骤仅仅是:给所有经济个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以最充分的公平竞争环境;为所有企业——无论国企还是民营——提供最充分的技术支持和必要保障!而如果继续用扭曲的、“国进民退”的方式来加强内需,未来的中国经济必然会走向深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