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君王中,很少有像乾隆皇帝那样对书法艺术达到一种几近痴迷的程度。他从做皇子时候便开始系统学习书法,继承皇位之后,处理政务之余,仍勤于笔墨,六十年来从未间断。这期间他不仅广收历代名家作品,编辑整理,刊刻成帖;更能细加赏鉴考订,反复摹写,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庞大的书法墨迹,成为今天研究其书法艺术特点的主要材料。
乾隆御临《兰亭序》
和所有学习书法的人一样,乾隆学书也是通过临摹历代名家名迹完成的,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他重要的临学样本之一。从乾隆存世书法作品来看,其将近一半的临写内容是王羲之的各类书作,而《兰亭序》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乾隆皇帝之所以重视对王羲之《兰亭序》的临摹学习,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他承袭了赵孟頫以来书家们的主流观点,即认为《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其次,他遵循元代以来历代书家把临摹《兰亭序》作为学书主要门径的观念;最后,他对历史上流传的《兰亭序》(包括《兰亭诗》)各种摹本、拓本及名家临本的收藏,促使其对《兰亭》的反复赏鉴和研究,进而激发其不断临写《兰亭》的热情。
赵孟頫临《兰亭序》
故宫博物院现藏的乾隆所临写的与《兰亭》内容相关的书法作品总共有二十余件,其中大部分著录于《石渠宝笈》之中。这些作品,按照其临摹的版本,可分为对传世墨迹本的临写和对传世拓本的临写两类;按照其书写的内容,又可分为《兰亭序》、《兰亭诗》、前代书家关于《兰亭》的题跋,以及乾隆本人自作与《兰亭》相关的诗文等四类。从书写的时间看,这些作品既有早到乾隆九年时候临写的,也有晚至乾隆四十六年创作的,从三十多岁到七十岁,时间跨度近四十年,涵盖了其书法早中晚的风格面貌,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他对《兰亭》书法的认识过程。
对比《石渠》中著录的历代《兰亭》墨迹,我们可以发现乾隆对《兰亭》相关内容的临写,与他的收藏密不可分。例如,其所临《玉枕兰亭》卷,《定武兰亭》册,柳公权《兰亭诗》卷,米芾《兰亭题跋》及题诗册、赵孟頫《兰亭跋》卷等,原拓本和墨迹皆为内府所藏。此外,乾隆还大量临摹历代名家所临《兰亭序》,如《俞和摹定武禊帖》册、《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卷、《董其昌书褚遂良摹兰亭序》册等,这些历代名家的临本当时也都庋藏于清宫内。其中,董其昌有关《兰亭》传本的鉴藏及临写对乾隆影响最大,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对传为唐代柳公权所书《兰亭诗》卷的收藏与临写。
旧传柳公权所书《兰亭诗》卷,录兰亭集会时王羲之与朋友、子侄所赋四言和五言诗,共三十七首,很早便入藏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初编之中,但并未引起乾隆的注意。后来乾隆看到董其昌所临柳公权《兰亭诗》卷及董氏《戏鸿堂法帖》中的《兰亭诗》拓本,才引起他对这件作品的重视,在《石渠》续编中成为“兰亭八柱”之一。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亭八柱”的内容,除了传为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临的三卷《兰亭序》外,其余五卷都与《兰亭诗》有关,这其中既有柳公权和董其昌所书《兰亭诗》,还包括清内府鈎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以及乾隆皇帝所临董其昌书柳公权书《兰亭诗》三卷。此外,在乾隆众多临写《兰亭》的书法中,有近一半也是《兰亭诗》的文字。由此可见,乾隆对《兰亭诗》的重视。乾隆对《兰亭诗》态度的转变,董其昌临本的出现起了关键作用,今所知乾隆在得到董其昌所临柳书《兰亭诗》卷后,曾数次完整临写,并选其自认为最满意的收入“兰亭八柱”之中。
乾隆不仅重视董书《兰亭诗》,也重视他收藏过或临写过的其他各种版本的《兰亭序》。因为乾隆在对《兰亭》的收藏、赏鉴和临学的过程中,无不遵循董其昌的艺术判断及临书理念。董其昌对待临摹古人书迹的态度,强调摆脱前人形神相似观念的束缚,参合诸家笔意,展现本性面貌,才能达到书家神韵的境界。乾隆在临摹《兰亭》时也继承了董氏的这一理念,他很早便悟出追求形似的临摹只能学得书法的皮毛,却会离董氏所说神韵的境界越来越远,因此乾隆临摹《兰亭》的作品时,几乎都是以自家面目写就。乾隆将“要在自然”作为题自己临写小楷《玉枕兰亭》卷的引首,正是对这一临书境界追求的真实写照。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