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过年头饰有讲究(图)
网络图片
过年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古人很重视“头面”,可谓“万‘饰’从‘头’起”,那么在新年里,人们都戴什么样的头饰?又有什么讲究呢?
闹嚷嚷
闹嚷嚷,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以纸做成,缠于铜丝之上。为古代“人胜”、宋代“闹蛾”之遗。元旦拜年时,无论男女老少,皆头戴“闹嚷嚷”。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道上叩头,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鹅、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花儿市》:“《余氏辨林》云:京师孟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人胜
古代荆楚风俗,妇女们于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剪彩或镂刻金箔为人形,贴于屏风或戴在发上,以讨取吉利,称为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月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唐•李商隐《人日即事》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温庭筠《菩萨蛮》词之二:“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宋•尤袤《全唐诗话•李适》:“七日重宴大明殿,赐彩镂人胜。”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闹蛾
闹蛾亦称“夜蛾”、“蛾儿”,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然后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而成。
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清•王夫之《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蛱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宋柳永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清•陈维崧《望江南•岁暮杂忆》词之一:“人鬭南唐金叶子,街飞北宋闹蛾儿。”。
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宋康与之《瑞鹤仙》词:“花影乱,笑声喧。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灯球
对古代女子服饰颇有研究的作家孟晖表示,在上元节的诸般头饰中,第一不可或缺的就是各式袖珍灯笼,当时叫“灯球”。女性把这些小灯笼挑在钗头,形成独特的上元节专款步摇。侯寘作有《清平乐•咏橄榄灯球儿》:“缕金剪彩。茸绾同心带。整整云鬓宜簇戴。雪柳闹蛾难赛。休夸结实炎州。且看指面纤柔。试问苦人滋味,何如插鬓风流。”
雪柳
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宣和遗事》前集:“少刻,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家家点起,应无陆地金莲;处处安排,那得玉梅雪柳?”
玉梅
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彼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娇波向人,手捻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
上元节小首饰的花色,以朱弁《续骫骳说》“元宵词”一条列举较全:“都下元宵观游之盛……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不知起于何时。”
虽然宋代元宵节崇尚白色,穿白色的衣服,头戴雪柳、玉梅等白色应节饰物,但若有黄金饰品,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