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专栏】2015,外企上演中国大溃败(六)

【看中国2015年02月17日讯】(接前文)

烟花易冷

2009年之后,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基础,也意味着外资对中国经济形成决定性影响。从2000年到2014年中,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普遍上涨10倍左右,不同地区的上涨倍数更多。中国民众普遍将房子作为财富的象征,即使节衣缩食也要购房。当中国民众普遍谈论自己的住房或者商铺增值多少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房地产市场中的外资状况。

在对国外开放程度高的一二线城市中,外资进入普遍较早。这些外资以低调的姿态,控制着大片的土地,拥有大量的房产。早期进入的外资,从三方面对中国房地产形成关键影响:1、大量囤地,尤其以多个香港开发商为代表,在中国低价占据面积巨大的土地,囤地待开发。即使不开发,如果按照市价转让土地,也能够获得十倍数百倍的利润;2、标志性建筑和非标志性商业楼宇,外资在一二线城市拥有大量标志性建筑,尤其以积极吸引外资的上海为例,相当一部分中高档写字楼由外资拥有。虽然中国房地产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但是这些标志性建筑对于市场心理形成重大影响。另外,整体价格高的商业楼宇,也大量由外资拥有;3、住宅,大量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小区的住宅,也大量由外资所拥有。如果按照外资进入的规模分析,就会发现外资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决定作用。这个决定作用意味着,一旦金融性外资(国际游资)开始撤离,将导致外储急剧紧张,进而推动中国房地产将面临全面崩盘,反过来再引发外储枯竭。其结果是,大多数外资被套在房地产中无法出手;很多即使将房地产出手之后,资金也无法撤离。

而外资对于中国房地产的作用,仅仅从一些简单数字就可以计算出来。从2002到2006年的5年间,进入房地产和股市的外资估计有超过4000亿美元。这些资金进入中国,按照当时美元兑人民币的平均汇率,大约为1:8,可以换购3.2万亿元人民币。不论直接进入楼市,还是进入股市炒作后再进入楼市,都获得极高的价格回报。按照保守的30%首付,按揭贷款70%。其买房资金总额达到10万亿左右。如果不考虑囤地或者开发房地产的极高额回报,只考虑购买楼宇后的升值,保守估计到2014年中,其投资的房地产价格达到5倍,其总额也乘以5倍,达到50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所有房产照此价格出售,偿还15万亿元的按揭贷款和相关财务费用,炒作资金还能够剩余35万亿元人民币。

从2007-2008年,大量外资继续进入中国,而且这些外资更多集中到房地产领域。即使按照极为保守的估计,进入房地产的外资为2500亿美元,按照1:7.3的平均汇率,折合人民币约为1.8万亿元。同样按照30%的首付,70%的按揭贷款,买房资金总额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按照保守估计,到2014年中,房价上涨为3倍,总金额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同样道理,如果能够卖掉房产,偿还8亿元房贷和相关融资成本,外资能够剩余10万亿元人民币。

2009年之后,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即使中国外储进行各种挥霍和撒钱,外储总量还继续增加2万亿美元。即使按照极为保守估计,1万亿美元(按照均价达到6.5万亿人民币)进入房地产,按照30%的按揭,70%的按揭贷款,炒房资金达到20万亿元。即使按照一倍的升幅,房价总值也达到40万亿人民币。如果能够卖掉房子,偿还掉20万亿的贷款和财务费用,外资仍然能够剩20万亿元人民币。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一旦金融类外资开始大规模撤出,中国楼市将完全垮塌,而外储面临重大冲击。在上述数字中,会有一些重复计算的部分。因为,随着中国楼市达到高位,以及人民币升值到高位,一少部分外资开始撤出。其中,一部分由中国国内资金接盘,另外一部分由新进入的外资接盘。不过,由于上述数字估计较为保守,所以外资在中国房地产中的比重只多不少。而如果将上述几个数字相加,就可以看出,按照2014年中的房地产市价,外资持有的房地产总值达到118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与中国货币总量M2相当。如果外资能够将房地产全部抛售,偿还43万亿左右的按揭和利息等财务费用,外资能够得到70万亿的利润,按照6.3的利率,合11万亿美元。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两个关键问题:1、大量外资在楼市被套牢,虽然外资的房地产从市价的角度实现极大的增值,但是这些房地产卖不出去。因为,如果想卖掉的话,必须消耗掉社会中的所有人民币,而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随着社会中的资金日益紧张,外资作为市场中的主力,哪怕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整个社会的紧张。例如,李嘉诚抛售上海、广州和南京等地的几处物业,引发整个市场的轰动;而其子李泽楷在2014年4月,以57.5亿元人民币(9.28亿美元)抛售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再次引发轰动。其抛售价格为3.38万元/平方米,远远低于市价。从李嘉诚和李泽楷抛售的过程可以看出,即使有中国政府以资金托市,避免李嘉诚离开所造成的恐慌,但是李泽楷的抛售价格也说明资金难以退出。而李嘉诚在中国大陆具有庞大的土地储备和大规模的房产项目,才刚刚抛出不多的物业,就已经市场对于房地产大户离开市场极为紧张。而更多的外资地产基本不会有大陆政府接手,如果一旦开始离开中国楼市,只能不计成本地抛售。问题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是买涨不买跌,而且外资拥有的房地产规模过于庞大,抛售的结果是只能有少部分资金能够逃离,而大多数资金被套牢。

2、对外储形成重大冲击,在2014年4季度,房地产下滑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资金日益急迫逃离房地产。从时间上,李嘉诚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逐步撤离大陆,而其它部分先知先觉的外资最晚也从2013年开始撤离。这些外资采取各种措施抛售房产,包括大幅降价的方式。即使抛售的房产是其持有量的十分之一,也达到近12万亿人民币。随着这些资金逐步换汇离开中国,对中国外储形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加速外储枯竭的进程。

聚焦中国市场的外企实体,对外储形成最致命的威胁。在2009年之前,外企开始布局中国,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最初外资并没有占据主要市场,而是聚焦于中高端。 因为,在4万亿经济刺激推出之前,社会民众手中有大量现金,而政府和权贵财富仍然相对较少。民众消费的特点是精打细算,所以首先选择价格低廉、质量尚可的产品。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中国本土企业通过一次次价格战,普及各种产品,得到广大的市场。从1990年代的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价格战,到2003年之后的低价手机占领市场,以及低价国产汽车开始进入家庭,都是在民众手中有一定现金消费力的情况下,形成的市场模式。

不过,外企的特点是,初期主要聚焦高端市场,以高技术、高质量、人性化和高品牌广告效应等等综合优势为立足点,将产品卖出高价,获得市场中的大部分利润。当外企占领中高端市场后,继续进行布局,再进入中端、甚至中低端市场,占领主要市场,垄断整个市场中的利润。例如,在功能手机市场爆发性发展初期,波导、夏新、TCL、联想等众多国产厂商进入手机市场,以低价在中国普及手机的使用。经过数年的市场发展后,手机使用已经深入人心。诺基亚和三星等外资手机厂商开始大举推出中低端手机,进入销量庞大的中端和中低端市场。很快,外资手机厂凭借高质量和较好的外观,大举占领市场,击溃设计丑陋、质量低劣、多次返修的国产品牌手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手机的模式类似,外企通过先战略布局,进而获得中高端市场,再大举进入中端、乃至中低端市场的方式,逐步增加市场份额,垄断市场中的绝大多数利润。另外,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中国企业的质量问题持续被曝光。越来越多的民众总结出,外国产品要钱,中国产品要命。所以,中等收入以上的人们宁愿多花一些钱,都要购买质量相对可靠的外资品牌产品。而在2009年前,外企占领中国市场只是预演,为席卷中国市场打基础。

在4万亿经济刺激后,外企真正开始席卷中国市场。中国经济刺激的结果是,铁公基全面大规模展开,同时房地产价格暴涨,房屋建设也如火如荼。 大致上,铁公基建设从两方面支持外企业务:1、铁公基建设本身,在铁公基的建筑过程中,高铁相关设备、各种工程设备、大量特种材料和零部件,都需要进口,或者从外企在中国的工厂购买。随着铁公基建设全面铺开,市场中的销售和利润日益向外企集中;2、铁公基建设回扣,在中国政府各级权力机构中,负责人通过在铁公基建设中拿回扣,以获得个人私利。在相当一部分的建设中,40%的工程花费,都以回扣的形式进入个人账户。当少数人获得巨额资金后,不会选择买中国本土品牌的产品,而是直接到欧美和香港等地,购买各种小型奢侈品。对于汽车等具有一定体积的奢侈品,则直接购买进口产品。网上出现过多次曝光,级别较低的官员经常换表,而每块表价格数万到书数十万元不等。只要看价格就知道,这些手表是瑞士产品,往往在出国旅游时购买。另外,一些不能得到很多回扣,但是有一定收益的个人,则购买外资品牌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这些人数较多,因此虽然每个人的消费能力较为有限,但是总体购买数量可观,而且部分购买进口产品,还有大部分购买外资品牌在中国生产的产品。

同样道理,随着房地产价格暴涨,同样从两方面给外企创造巨大的成长空间:1、房地产建设大量使用外国品牌的产品,尤其在中高端地产中表现更明显。 其中,一部分高端产品直接从国外进口,而其它的大部分产品则从外资品牌供应商。 2、房地产利益链条的消费,随着房价大幅上涨,房地产公司等主要利益环节都获得好处。而这些人在突然更有钱后,同样在购买进口产品,或者外资品牌的产品。所以,随着铁公基的展开,进口产品和外企品牌产品的需求急剧扩大。

随着经济变化,外企对于市场的垄断力量越强。随着铁公基的规模越来越大,铁公基本身对于外企产品具有很强的购买力。而铁公基的结果是,各种税费越来越多,直接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大多数人的身上,变成更多人的经济负担。而随着房价上涨,中国民众普遍对于农村盖房和城市买房的热情日益高涨。无数人将自己的积蓄花光后,再进行按揭贷款,购买房屋。相对有钱的人则买两套以上的房子。而且,随着房地产价格日益提高,城市的生活成本日益高昂。而这些行为都意味着,少数铁公基和房地产利益链条上的人们,变得越来越有钱,之后消费更多进口和外资企业的产品;同时,大多数民众在高价买房之后,面对各种生活费用日益增加,消费能力日益减弱。民众消费能力减弱的结果是,中低端产品市场日益狭小,本土企业面对成本日益增加的局面,境况越来越艰难。在2011年之后,中国社会资金链断裂程度日益加深,除了外企之外,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在面对亏损日益严重,欠债越来越多的状况。很多经营多年的企业,面对越来越高的各种费用成本,已经逐渐减少的收入,觉得难以承受,因此关门或者转让企业。当企业收入减少、难以维持时,自然会减少相应的消费,并且减少雇佣人员。而这些企业和人员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中端以下的市场,意味着本土产品的市场日益减小。

随着经济转差,整个社会形成系统的利益输送链条,支持外企的业务发展和获利。在经济困难的状态下,社会民众由于缺乏对社会经济的正确认识,贫困的速度反而在加快。无数缺乏经营能力的中国人反而受到宣传舆论的影响,纷纷拿出自己十几万或者几十万的积蓄,开商店饭店等小营生进行所谓的创业。而这些人的共同命运是,开一段时间后,发现亏损严重、而且越亏越多,只能在快亏光时转让。如果对这些人进行所谓的创业亏损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普遍的特点,一是房租水电等各种费用大幅上涨,二是各种税收和非政府部门费用急剧增加。两者成本急剧增加,压垮大量商店饭店等业务。而房租增加反过来支持房价坚挺,再支持房地产利益链条;水电油气等费用上涨,背后是央企更凶狠压榨社会;税收和其它费用背后,是政府盘剥日益严重。当大量做小生意的民众把钱亏光后,只能削减一切消费、甚至节衣缩食;同时,房地产利益链、央企和其它国企、以及政府部门弄到更多的钱后,积极进行各种中高端以上消费,而消费目标自然集中在外企品牌的产品上。随着资金链断裂日益加深,社会中的欠款状况日益严重。而在社会中,最主要的负债人是政府、央企和房地产利益链。或者说,这些本来在社会中赚钱最多的单位,反而欠钱也最多。当然,这些单位随意对私企欠钱,让无数私企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但是,由于外企实力雄厚,而且销售制度严格,所以往往是现款现货,反而不被欠债。从创业热潮和欠债不还的利益链可以看出,房地产、央企和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一方面对客户进行盘剥,索要更多的钱;另一方面对供应商压低价格,并且大量欠债不还。不论哪种方式,都导致社会民众日益贫困,本土的中低端市场日益狭窄。同时,房地产、央企和政府大规模进行缴费,将钱大量花到进口产品和外资产品上,给中高端外资创造更大的市场。

经济日益恶化的结果是,外企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房地产、央企和政府的花费日益庞大,即使加大对社会的盘剥,资金收支也捉襟见肘。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地方政府开始鼓励高利贷的扩张。大致上,大多数高利贷的资金方向都流向房地产,还有一少部分用于支持即将倒闭的本地实体企业。而在高利贷的运作的过程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高利贷的中间环节很容易赚钱。这些人赚钱后,头一件事往往是购买豪华车。其中,高利贷顶层人员往往购买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豪华进口车;而中间层的人员则大都购买几十万的宝马、奔驰、奥迪等合资车。同样道理,越是经营困难,需要到处借债的私营企业,往往也越需要购买豪华汽车:一是通过展示豪华汽车,显得自己有实力,可以借到更多的钱;二是在需要还债时,用豪华车高价抵债。所以,越到经济难以运转,旁氏骗局到后期的时候,人们越需要购买外企产品,给自己撑面子。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撑面子结果导致社会奢侈风气蔓延,不进行奢侈消费、似乎就没有生存意义。而奢侈风气的结果是,不论社会中的政府、央企、房地产和民众,资金消耗日益增加、收入日益减少、负债日益沉重,手头现金捉襟见肘。而资金经过持续的消耗循环,日益集中在中高端产品和奢侈品领域,也就是资金日益集中到外企手中。尤其以汽车业为代表,合资车已经占据汽车市场的绝对主力,本土汽车品牌市场市场份额快速萎缩,更不用说合资车与本土汽车的价格与利润差距。

实体外企在积累越来越多的现金。在外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程度越深,其收入和获利能力也越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每当货币经济进行一次循环,外企因为其超强的利润创造能力,形成一部分利润积累。在下一个经济循环,外企再进行一部分利润积累。从2009-2014年的6年期间,外企已经实现多次的业务循环,并且形成6个阶段的利润积累。如果按照统计数据,外资企业投资到中国的资金达到上万亿美元。 而这些资金进入中国后,中国的银行系统往往配套贷款,放大外企的操作规模。而外企经过前5年左右的战略布局,以及后6年的发力,获利已经极为丰厚。而实业外企获利的表现,与金融类外资的表现有明显的不同。金融类外资主要投资在房地产,如果房地产无法卖出变现,就意味着被套牢,所有所谓的增值只是假象。而实业型外企的获利则是实实在在,而且具有相对严格的资金管理。在利润积累的过程中,外企不随意进行投资,而是更多集中于现金或者准现金资产。在美国,Google、微软和苹果都积累了数百亿到上千亿美元的资金,除了少数最优质长期债券之外,这些积累主要集中在现金和准现金上。而这样较为严格的资金管理,让外企持续保持资金的成长。

实体外企拥有的现金,直接对外储形成摧毁性的威胁。在中国社会中,民众在买房炒房、创业致贫、高利贷到处爆破后,手中的现金已经所剩无几。同时,随着房地产成交冰冻,不论政府、房地产商、还是建筑单位,资金状况也极为困难。本土出口企业早已经利润微薄或者亏损,并且开始大规模倒闭。而虽然国企具有较强的资金吸血能力,但是随着大宗产品价格暴跌,以及综合成本上升,企业的现金也在大量流失,一部分企业在大规模降薪和欠薪。而在国内各个经济单位的货币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总量继续增加;这个反差意味着,实体外企的现金在加速积累。按照实体外企的盈利能力,进入中国5-10年之后,在银行融资的杠杆支持下,再考虑到人民币的升值效应,外企的投资回报可以轻易达到5倍以上,也就是坐拥合5万亿美元以上的人民币现金。而且,如果对整个社会资金状况进行观察,全社会的资金状况都极为紧张,甚至连权贵的吸金能力都在显著下降;而只有外企在默默地垄断更多的市场,赚取更高额的利润。考虑到这些因素,实体外企的资金量还可能超过5万亿,达到5-10万亿美元的区间。 而这个规模意味着,一旦面对中国市场的实体外企感觉到市场的危险,开始纷纷撤离中国时,很快将冲垮中国的外储,大多数外企手中的人民币成为废纸。

综上几个部分的外资状况,就能够总结出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决定作用。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债务问题上,虽然中国企业可以赖账,中国政府视而不见,但是将直接导致世界对中国经济看法的逆转,导致中国无法继续吸引资金,中国外资依赖的陷阱将被暴露。外企出口工厂已经难以维持,外企越来越坚决果断地撤回国内,或者搬到东南亚等国家。

外企工厂撤走的结果不仅仅是中国出口能力随之消失,还将带走相当一部分外汇;外资金融投资既影响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又影响中国外储。随之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认识转变,开始大规模撤离房地产,一方面将导致房地产价格崩盘,另一方面对外储形成重大冲击。而针对中国市场的外企实体通过垄断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坐拥巨额现金。随着中国经济全面崩溃,中国市场消失,外企实体也加剧撤离,将对外储形成摧垮性的作用。 (待续)

(供稿单位: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王尚一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