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杜牧护佛无心插柳(图)

 2014-11-29 12: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在安徽池州旅游景点的导游词里,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循着这条线索,我找了不少资料,想搞清楚杜牧是怎样保护九华山佛寺的。有意思的是,随着阅读的增多,我越来越觉得杜牧“护佛”是个巧合。

杜牧

唐武宗(841-846年在位)为什么要灭佛呢?首先是因为武宗老儿怕死,像秦始皇一样,想长命百岁。他笃信道教,过分依赖于道士们的灵丹妙药。其次是因为唐朝兴佛之后,各地寺庙如雨后春笋,僧尼人数骤增,加上寺庙享有特权,如寺庙可以拥有并扩充其庄园,免于徭役,这样势必妨害国家财政。一边是寺庙经济繁荣,一边是国库浅薄,朝廷必然出拳打击,削减寺庙的势力。只是武宗做得决绝了。

武宗一上台,就开始有预谋、有计划地进行“灭佛”活动。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新年伊始,武宗召集各路道士,弘扬道法,拓展道场。在许多场合,武宗赐紫衣予道士们,却不许高僧大德披挂紫衣,按今天的话来讲,这是一种表态。会昌二年初春,武宗敕令遣散非注册僧尼,不许他们身边拥有童子沙弥。紧接着,武宗又敕令还俗僧尼不得返回寺庙;非注册僧尼,一不准进住寺庙,二不准驻留京城。对僧尼进城,官府盘查严密,如果不能详细说出或证明其身份,一律逮捕。会昌四年三月,武宗敕令,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必须停止供养佛牙、佛骨,若有违反,严惩不贷。许多僧尼在没有田产、供养等情况下,不得不自行逃亡,还有许多寺庙被官府捣毁。武宗诞辰之日,不许僧尼在街市行走,不许僧尼客串它寺,如有外出,必须在暮钟未响之前归寺,否则严惩不贷。会昌五年,武宗敕令大批僧尼还俗,敢有违抗,杀无赦。继而发起全国性的大举毁寺运动,共拆除寺庙4600余座,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并成为纳税人,没收寺庙田地达万顷之多……唐代寺庙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武宗灭佛炽烈之际,杜牧正任池州刺史。虽然山高皇帝远,但持续几年的灭佛大火一样烧到了九华山佛教圣地,但九华山的佛寺并没有遭到毁灭,为什么呢?笔者以为,这是杜牧的性情和历史巧合所致,并非他的主观行为。

杜牧生性风流,有许多诗歌为证,无须一一列举。他到池州任上,正值不惑之年,但声色爱好未改,据说杜荀鹤即是他的私生子,至今有众多杜氏后裔在池州繁衍生息。

杜牧初来乍到,少不了官场和文场上的应酬,哪有精力和时间去及时落实皇帝灭佛的政策。等他应酬得差不多了,辖内却发生了罕见的旱灾、饥荒,时在会昌五年七月。因粮食储备不足,饥荒严重,民不聊生,官府却又无能为力。老百姓只好求菩萨保佑,神明却未能显灵。为了社会稳定,杜牧不得不按下手头的诏令,他亲赴重灾区木瓜山,触景生情,一气写下《祭木瓜神文》,帮助老百姓祈求风雨:

维会昌六年,岁次景寅,某月某日,某官敬告于木瓜山之神。惟神聪明格天,能降云雨,郡有灾旱,必能救之,前后刺史,祈无不应。去岁七月,苗将萎死,祷神之际,甘雨随至,槁然凶岁,化为丰年。仰神之灵,感神之德,愿新祠宇,以崇祭祀。今易卑庳,变为华敞,正位南面,庙貌严整。风雷云雨,师伯必备,侍卫旗戟,罗列森然。惟神系云在襟,贮雨在缶,视人如子,渴即与之。不容凶邪,不降疾疫。千万年间,使池之人,敬仰不怠。伏惟尚飨!

至于杜牧祈雨结果如何,未知。

无巧不成书。由于武宗长期服食老道们炼出来的灵丹妙药,元气大损,病入膏肓,就连会昌六年(846)的新年朝会,都因为他病重而没有照常举行。而道士们是这样告诉武宗的:吾皇生病乃因名“瀍”从“水”,与大唐崇尚土德不合,如果改名为“炎”,即可禳灾祛祸。不过,刚改名12天,武宗就一命呜呼了,他的灭佛政策被后继者中止了。

所以,九华山佛教寺庙未在“会昌法难”中毁灭,恐怕并非杜牧主观愿望,但客观事实却成就了杜牧的声名,让池州人眷眷地记着他的好。
 

来源:北京青年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