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圣人爱与恨 周文王的浪漫爱情与悲惨身世(图)

经典解读系列之《易•王》第五期

 2014-11-08 20:3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4年11月08日讯】杀父之仇与丧子之痛

西元前1193年,商王文丁三年,文王37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季被商王文丁迫害致死。几个月后,商王文丁却暴毙而亡。

西元前1190年,商王帝乙二年,文王姬昌为父亲守孝三年后,他率领愤怒的周国将士长途跋涉,征讨商王帝乙,为父报仇。然而由于实力悬殊太大,而且准备不充分,再加上路途遥远,西周军队大败而归。经过这次失败的教训,文王姬昌深深感受到了感情用事、逞匹夫之勇的危害,因而性情更加隐忍,发奋图强,立志使周国壮大,等待灭商时机。

商朝的灭亡,经历了四代君王,武乙王、文丁王、帝乙王和纣王。武乙王用“射天”的游戏侮辱上苍,被雷击毙。文丁王妒贤嫉能,在位3年突然暴毙。帝乙王在位时连年征战,他为了集中兵力对付东夷的叛乱,采用了和亲的办法化解商国和周国的仇恨,将大商公主嫁给文王姬昌,有效的稳定了西部边境。

然而商朝的末代君王纣王却是位有名的暴君,他再次破坏了商周的关系,不仅无辜囚禁了84岁高龄的文王姬昌,还杀死了他年仅34岁的长子伯邑考,并做成肉饼强行让文王吃下,灭绝人性,残忍至极。文王57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伯邑考,老来得子,实为不易,伯邑考聪慧贤德,本可成为一代明君,却惨遭毒手,白发人送黑发人,八十多岁的文王身陷囹圄,受尽侮辱,却又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上有杀父之仇,下有丧子之痛,巨大的苦难使他深深体会到天下百姓在商朝的暴虐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与煎熬,历史也必然赋予他伟大的使命,用他独有的智慧来解救天下苍生。

文王治国

《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能“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亶父、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文王姬昌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王季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治理周国。在治国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百姓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并实行裕民政策,就是减轻税赋,让百姓能够富裕。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人,都先后投奔姬昌。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的衣服,还到田间亲自劳作,对鳏寡孤独,姬昌都亲自赡养他们,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文王贤德 泽及枯骨

文王怀念先祖,继承了先人的德行与仁爱,谨遵先人的教诲,勤勉治国,不敢怠慢。周代史书上记载:文王有一次在野外行走,见到一些枯骨散落于田野间,未被掩埋,便叫左右随行人员去把枯骨埋掉。随行的人说:“这也不知是谁家的尸骨,大概已经无主了。”周文王说道:“天子有天下,就是天下的主;诸侯有一国,就是一国的主。这些枯骨暴露于我周国之野,我是周王,当然是这枯骨的家主,自然应该由我负责掩埋。”左右听此一说,便赶紧去将枯骨掩埋了。
天下的诸侯闻听周文王能行如此仁德,都说:“西伯对于死人尸骨尚且如此恩德普施,更何况对于活着的人了。”文王发政施仁,不仅仅对于活着的人,而且“泽及枯骨”。

文王治理诸侯国,即使是自己的宗族兄弟违反了法令,也一样按照律法处罚。文王在宫室里温和恭谨,对待长者尊敬有礼。在庙堂祭祀时,谦卑恭敬,肃穆严整。在公众场合,总保持着威仪与和善;自己独处时,也不忘反省自修,时刻检点自己的德行是否有所疏漏,不敢稍稍懈怠。文王听到有利于百姓的话,就依从去实行;听到有人诤谏,一定会采纳信从。在文王以身垂范的影响下,周国的成年人都有着高尚的品行,少年子弟们也有美好的品德。文王谦恭的对待兄弟,挑选贤良人才,教化子孙后代,因此周国在文王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民风纯朴、国泰民安。

帝乙归妹 天作之合

西元前1182年,帝乙十年,周文王47岁,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国势力壮大,发动对商朝的战争。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王文丁杀害文王的父亲王季而紧张的商周间的关系,采用了和亲的办法来缓和与西部周人的矛盾。

帝乙有两个胞妹,生得端庄秀丽,为人贤德。为了与周人和亲,帝乙先派遣使臣到周,先向姬昌表示歉意,表示双方父辈所做之事业已过去,商王现在想将自己的两个妹妹嫁与周侯姬昌为妻,以效仿一千年前帝尧将爱女嫁给帝舜之德,使双方结为亲家,化解上一世的仇恨。

姬昌听说帝乙王要将自己的两个妹妹嫁给他,而且其中的姐姐名叫太姒,正是姬昌朝思暮想的女子,再说目前西岐与殷商势力悬殊太大,于是姬昌将计就计,答应了这门亲事。

说起姬昌和太姒的婚事,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诗经•关雎》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据说这首诗歌为文王所作,描写了当年文王姬昌对太姒的爱情故事。

当姬昌亲自到商朝考察地形时,在河边偶遇一位女子,高贵典雅、美丽温柔,经过短暂的交往,彼此心生爱慕之情,依依惜别,于是作了这首浪漫的诗歌,表达对这位女子的爱慕之情,这位女子就是后来嫁给文王姬昌的太姒。

姬昌此行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希望能娶到这样的女子为妻,但后来听太姒说她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文丁王的女儿,也就是当今的公主,帝乙王的妹妹,于是思前想后,渐渐打消了娶她为妻的念头,心中甚为遗憾。如今帝乙王亲自派使者前来和亲,而且所嫁之女正是他所爱慕的太姒姐妹,毕竟上一世的怨恨没有必要世代相传,帝乙王有如此诚意化解恩怨,对商周百姓有百利而无一害,这难道不是“天作之合”吗?

周国的臣民都支持文王和亲一事,因此文王顺应民意,精心置办了聘礼,派遣使臣入商朝见商王帝乙,择定吉日迎娶帝乙之妹。帝乙当然更加高兴,不但亲自选定迎亲之日,还命姬昌继其父为西伯侯,特意准备了十分丰厚的陪嫁财物,派自己的亲军卫队护送其妹到周成亲。姬昌也尽力将婚事办得盛大隆重,亲自去渭水相迎,周国的百姓将很多条渔船相连并排在渭水河上搭成浮桥,军民排列起的迎亲队伍绵延数里,周人举国欢庆来迎接这两位来自大商的公主。众人都认为这场婚姻是“天作之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

太姒嫁给姬昌后,仰慕长辈之德,效法文王的祖母太姜和母亲太任的德行,从早到晚勤劳的打理家务,以尽妇道。太姒被称为“文母”,文王在外治理国事,文母在内治理家事。太姒为文王生了十个儿子: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管叔鲜、次周公旦、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成叔武、次霍叔处、次康叔封、次聃季载。太姒亲自教导十个儿子,从小到大,未曾见他们做过品行不端的事情。等他们长大后,文王姬昌继续教导他们,并培养了两位有圣德的儿子周武王和周公旦。

帝乙嫁妹与周,使恶化了的商周关系得以恢复。帝乙王可以专心征伐夷方和东南方的叛军,而周人在西部的势力也日益增强。

虽然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但婚姻的结果是美满幸福的,商周的关系从此变得融洽,有效地避免了战争,他们的婚姻成为“天作之合”的千古美谈,这种政治联姻的模式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着极好的作用,因此为后来的帝王们纷纷效仿。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