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出哪些知名弟子?(图)
孔子讲学图
孔门弟子品类复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路鲁莽,孔子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孔子在我国古代率先实行教育改革。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开办私学后,提倡“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一改以往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实行因材施教,使“愚者”(高柴)成为有德之士,“鲁者”(曾参)成为大儒,“野人”(子路)成为君子,“辟人”(子张)成为“显士”。能把这些“素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培养成才,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孔子教学方法启示录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开门招生
野人贱人大盗均可入学
孔子之所以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因为他在春秋末期从事教育时间最长,所办学校规模最大,招收学生人数最多,实行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
在春秋以前,入学读书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从开办私学开始,就打破常规,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读书,使原来不知文化为何物的“贱人”也有机会系统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进而学习“六经”(《易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最终成为“大人”,进入“君子”的行列。
既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意味着不管年龄大小、出身如何,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事实上,在孔门弟子当中,除孟懿子等少数人是贵族外,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如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颜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盗”。有的学生年龄只比孔子小几岁,另外一些学生比孔子小四五十岁。
面对品类如此复杂的学生,孔子是怎么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说,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春秋以前的官学,立足于“禁”和“敬”,教师用体罚和威胁等方式强迫学生读书,并且要学生自幼养成盲从的习惯。孔子一改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他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注意观察学生的所作所为,听其言而察其行,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施以不同的教育。
实行因材施教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即要有知人之明;其次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对教师本人的能力要求极高。孔子善知人,他的识人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查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个目的所采用的方法,了解他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孔子精通六艺,在知识方面集古代文化之大成,所以无论对什么学生他都能找到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孔子欣赏“贱人”出身的冉雍的德行
帮助冉雍克服自卑心理
鲁国人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29岁,他以德行着称,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很欣赏他的德行,曾经说过:“雍也可使南面(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冉雍的父亲是个地位低下的“贱人”,因而冉雍难免有自卑心理。孔子针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因材施教,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耕牛产下之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古代供祭祀的牺牲常用赤色的牲畜,一般不用耕牛,自然也不会用耕牛所产之子。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品。比喻冉雍的父亲虽是“贱人”,但冉雍已经学业有成,社会不会因其父地位低下而舍弃他。
在孔子的教育和鼓励下,冉雍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成为孔子门下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战国时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和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字子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29岁,鲁国人。他多才多艺,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还精通军事,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国的军队。趁这次立功的机会,他说服掌握鲁国政权的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多年的孔子,后来冉求由于帮助季康子敛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季康子问孔子算不算有仁德,孔子回答:“吾不知也。”
冉求性格谦退,孔子对他的教育很有针对性。有一次,冉求问:“闻斯行诸(一听说有事要做就应立即行动吗)?”孔子说:“行之(立即行动)。”
后来子路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父兄在,哪能立即行动呢)!”孔子的弟子子华觉得不解,他问:“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遇事犹豫退缩,所以我要激励他;子路胆大好胜,所以我要抑制他)。”
冉求尽管有不少缺点,甚至曾被孔子宣布革出孔门,但他仍被后人认为是孔门最有政治才干的人物,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要子路改正好逞勇斗狠的毛病
告诫子路好勇不可无义
孔子教育子路成才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因他曾为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9岁。史书记载,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
逞通好斗是子路的缺点,孔子便在施教过程中加以纠正。有一次,子路问:“君子好勇乎?”孔子回答说:“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告诫子路首先要崇尚义,如果没有义只有勇,无论身份高低,都会走上歪门邪道。
子路为人耿直,光明正大,做事专一,对孔子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孔子遭人非议,对孔子处理和南子、佛肸、公山弗扰等人的关系敢提意义,成了孔子的监督者。孔子说他可以管理千乘之国的军事,又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又发出这样的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小筏到海上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可见师生间感情之深。
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的进步很快,由野人变成言行一致的“君子”。在学问方面,孔子称他已经“登堂”,但仍未“入室”。对他的好勇,孔子始终加以批评,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指出子路好勇,很不可取。又预言子路如果继续好勇下去,一定会“不得其死”。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这时子路在卫国担任孔氏宰。孔子听说卫国内乱,便断定子路必死,继而闻报子路被砍成肉酱,时年已72岁的孔子感到悲痛无比。史书记载子路临死也不忘礼仪,他的帽带被人砍断了,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结好帽带便死去了。
个性鲜明的子路与冉求同为孔门政事科的杰出代表,也曾担任过鲁国的季氏宰,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他闻过则喜的学习态度,始终如一的高尚品德深受后人好评。宋人程颢说:“子路亦百世之师。”
孔子挖掘曾参潜质传以孝道
曾参虽“鲁”成“宗圣”
孔子评价学生的缺点有一句话很著名,就是“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要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在这方面,孔子观察入微,对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高柴字子羔,身高不到五尺,是个矮个子,其貌不扬,针对他天性愚笨这一点,孔子是怎么教育的?因史料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但他经孔子教导后相当有成就,子路就曾经推荐他当费地的长官,孔子还怕他不能胜任。高柴先后在鲁、卫两国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他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广受好评。他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可见只要教育得法,愚人也可成才。
曾参字子舆,16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他的记忆力、理解力、口才等远不如颜回、子贡等人,所以被孔子评价为“鲁”。曾参也有自知之明,他以勤补拙,刻苦好学,注重修身养性,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他为人谨慎,待人谦虚,特别以“孝”出名。据说他和母亲的感应很强烈,曾参出外,“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孔子正是看出他“孝”的特点,因材施教,把孝道传给他,而曾参毕生实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原则,直到临死前还叫弟子检查自己的手脚,发现无损后才叹道:“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他认为自己肩负着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把得自孔子的真传传给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子思又传授给孟子。这样,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相传他著述的《孝经》,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与《春秋》并列为两部最重要的经典。到宋以后,他更由贤升为圣,被尊为“宗圣”,在孔庙中的地位仅次于“复圣”颜回。
颜回与曾参,一个聪明绝顶,英年早逝;一个反应迟钝,大器晚成。颜回早逝,令人惋惜;曾参以迟钝之资终成大器,连宋人程颢也不得不佩服,他说:“参也,竟以鲁得之(曾参这个人这么迟钝,通过不懈努力竟然也得到了孔子的真谛)。”程颢还说:“曾子传圣人之学,其德后来不可测。安知其不至圣人?如言‘吾得正而毙’,且休理会文字,只看他气象极好,被他所见处大。后人虽有好言语,只被气象卑,终不类道。”
孔子告诫子张不要太偏激
子张虽“辟”成“显士”
被孔子评价为“辟”的颛孙师,字之张,陈国人。他出身微贱,据说还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后,终成“显士”。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但观点往往比较偏激,不符合孔子的仁义之道。如有一次他和孔子讨论“士人怎样才算通达”的问题时,子张认为士人在诸侯国中有声望,在大夫家中也有声望就是通达。孔子纠正他的观点,指出“闻”与“达”的区别,他说:“是闻也,非达也。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国及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国及家必闻(这是声望罢了,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应该质朴正直,好行义事,善于体察别人,对人恭敬有礼,无论在哪里,行为准则都一样。而那些讲究声望的人,表面追求仁义,行动与之相违,以仁义自居,大言不惭却可能在国在家都有声望)。”
子张和卜商(字子夏)都是孔门中出众的人才。子贡问孔子:“师与商孰贤?”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就是看问题和处理事情过分偏激,所以孔子要纠正子张的观点和行为。教育子张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住“忠信笃敬”。孔子说,无论站立行走或是坐在车中,要让“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时时出现在面前。因为只有奉行“忠信笃敬”的原则,才能到处都通行无阻。子张牢记孔子的教训,把“忠信笃敬”这几个字写在腰带上,以示终身不忘。孔子死后,子张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端木赐(字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能言善辩之人,是孔门言语科的代表人物。
史书称:“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孔子之所以经常批驳子贡,是防止子贡走入狡辩的歧途。子贡天资聪颖,孔子说颜回比他更聪颖,使他骄傲不起来。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子贡认为自己富而不骄已经很不错了,孔子说:“不如富而好礼”,使子贡哑口无言,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经过孔子的教育和指点,子贡在言语方面突飞猛进,成就显著。他和子路一文一武,成为孔子的左辅右弼。子贡广交公卿,擅长外交,为孔子与各国君主交往穿针引线,当鲁国受到齐、吴两国的威胁后,他挺身而出,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并引起诸侯国间力量对比的连锁变化。正如《史记》中所说的:“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