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老天没长眼,就怕行善心不坚!

一、祖逖遵行仁义,深得民心

晋朝时代,有个叫祖逖的人,生性豁达,视钱财如粪土,为人特别讲义气。每次他到农民家里,看到他们生活困苦,就非常同情怜悯,常假托别人的好意,把自己并不宽裕的粮食和布匹,拿出来分给他们。

后来京城发生了战乱,祖逖就带领亲戚和同乡几百户人,到淮泗地方去避难。在艰苦的逃难历程中,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把车子和马匹,都让给那些年老多病的人,自己徒步行走。他所带的药物和粮食,也总是毫无保留的分给那些需要的人。正因为祖逖为大家做了这么多事情,那些人才能顺利度过难关。大家都把他当作救命恩人,非常敬佩他的人品。

祖逖的侠义行为,简直是不胜枚举:为了改善百姓生活,他带头种田植桑;看到荒郊野外枯骨无人安葬,他不仅埋葬他们,还祭奠一番。当地百姓,为他的种种仁义之举,深深感动,举行盛大的酒宴感谢他,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酒席上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哽咽着说:“我已是个快入土的人了,没想到临死之前,却得到了另一再生父母。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了啊!”

祖逖死的时候,百姓悲痛至极,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一般。祖逖如此深得民心,这都是他一直按照仁义行事的结果。

【小辞典】

祖逖(266~321年)东晋将。字士稚,范阳遒县(河北涞水)人。《晋书》载其“性豁荡”。“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建兴元年(313年),上书要求北伐,被司马睿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宣誓要收复中原。数年间.尽复河南失地。其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但东晋内部迭起纠纷,对他不加支持,终忧愤病卒。

二、张进之散财济民,连盗匪都敬佩他

南北朝时的宋国,有个人,名叫张进之,家庭殷实富足。有一年闹饥荒,张进之把自己的全部家财,都分给那些受难的百姓了。由于毫无保留,全心全意救济百姓,从此张家,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受他救济并因此活下来的人,却不可胜数。

当时有个叫王味之的太守,由于得罪朝廷权贵,遭到追捕,避难到了张进之家里。张进之知道他是无罪的,就诚心诚意对待他,尽心周到又尽礼。一次,王味之不小心跌到水里,大喊救命,张进之听到了,奋不顾身,跳到水里,可他水性不好,结果两个人都沉了下去,过了好一会儿,他们二人,才被别人救上来。

那个时候,社会动乱不堪,强盗盛行,但强盗们都景仰张进之的仁义,从不到他家偷东西。

张进之散财救济百姓,收留遇难的人,并舍命相救,实在是仁义之至,就连盗匪都敬佩他,不到他家偷东西。可见他仁义的名声,是流传得多么远了。

三、十个美女白白送来也不要,还派人送其回家

南北朝时的北魏,有个叫魏兰根的人,学问渊博,才情极高,对父母非常孝顺。父亲死后,他在坟边搭了个茅棚,每日哀伤悲痛,伤心哭泣,整整守了三年孝。

后来,他做了岐州刺史,在任期间,有个叫萧宝寅的军官,带兵攻破了宛川,这个军官听说魏兰根很有仁德,十分感佩,他就从俘虏来的一批漂亮女子中,挑选出十个姿色出众的女人,送给魏兰根,但却被魏兰根拒绝了,魏兰根说:“以前这个县城强盗盘踞,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过日,现在终于盼得官兵进了城,怎么这些官兵也像那些强盗一样,虐待百姓呢?”此后,魏兰根还组织人员,找到那些女孩的父母,派了人把她们一一送回家去。

孔子说:“食色性也”,喜欢美丽容颜是人的本性,更何况那些美貌女子,是别人白送的呢? 魏兰根不但拒绝了,还亲自把女孩们送回家去,真是个仁义之人啊!

四、大义救病人,刺史胜慈母!

隋朝时代,有个叫辛公义的人,在岷州做刺史。当地有个不好的风俗:只要有人生了疫病,不管会不会传染,全家的人都躲避开,没有人去看他一眼,一点都不讲孝义。因此,多数生了疫病的人,都因缺乏照顾,最后自生自灭,孤独死去。

辛公义刺史,到任后,决心改掉这个地方的坏风气,就下了这样一个命令:“凡是得了病的人,一律派人用轿子抬到衙门里,然后由官府请医生精心医治。”等病人医好了,辛公义就叫他们的家人和亲族接回去,并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假若这个病真会传染,那我早就死了,我怎么还会站在这里跟你们说话呢?”那些人都很信服他的话,对他感激涕零。从此以后,那种不顾病人的坏风俗,也不攻自破,慢慢销声匿迹。因为他救活了很多人,全县的百姓,都感激地叫他“辛慈母”。

疾病固然有传染的可能,但是把得病的亲人弃之不顾,不讲孝道,就是没有良心的做法。对病人,我们应尽到看护照顾的责任,即使最终不能挽回他们的生命,但是至少我们的良心会得到安宁。

五、十六岁学生倾囊济贫,实在可贵难能!

唐朝时,有个叫郭元振的人。他十六岁时在太学读书,一天,家里刚给他送来四十万钱做学费,就听见一个穿着丧服的人,跪在门口哀哀凄哭着,请求救济,说他家里五代的灵柩都没安葬好,现在想迁到一起安葬,但没有足够的钱。那人边说边哭,悲伤欲绝,惹人落泪。

郭元振听了,问都没问他姓甚名谁,就毫无保留地把家里刚刚送来的学费,全部都给了那人。并且脸色平静,没有半点舍不得的神色。

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京城,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誉。后来,郭元振做了官,他体恤百姓疾苦,善于驾御下属,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他的事迹传到了外国),都非常敬畏、景仰他。

其实,即使那个穿丧服的人,真的需要安葬祖坟,也用不了四十万文那么多的钱,并且他也没有希望郭元振一个人就把他所需的费用,都给够。而当时只有十六岁的郭元振,却能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他,并且不问姓名,不图回报,实在难能可贵。

六、查道太守一生都乐善好施

宋朝有个叫查道的人,还在幼年时,就很有爱心。一次,他在地上画了一所漂亮的房子,并认真地对小伙伴说:“这是画给那些收养孤儿和妇女的好心人,是他们,让那些孤苦的人,在寒冷的冬天不受冻,在炎热的夏天有地方避暑。”

成年后,他打算进京赶考,可家里很穷,支付不起这笔费用。亲戚和族里人,敬重他的为人,自愿凑了三万文钱,送给他做路费。在赶考途中,路过他父亲的朋友吕翁家时,正赶上吕翁去世,吕翁家里也很穷困,竟至于人死了都无法安葬。在万般无奈之下,吕妻打算把女儿卖了,换了钱来办丧事。查道见到这种情况,毫不犹豫,就把身上的盘缠,都送给了吕家,还替吕家的女儿,选了一个不错的女婿,风风光光地把她嫁了出去。

后来,查道又有一个朋友死了,同样也因为家贫,无奈中只好把女儿卖给人家做丫环。查道知道后,二话没说,就替他把女儿赎了回来。

查道后来做了官。在虢州任知州时(知州:即知府,又称“太守”,宋代时由中央机关的官到州里去做州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有一年闹饥荒,他开仓赈灾,还亲自煮了粥给灾民喝,使许多百姓,在灾荒之年,活了下来。平时他所得的俸禄,也常用来救助那些贫困的人。他一生都乐善好施,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实在是很难得。

七、“不怕老天没长眼,就怕行善心不坚!”

宋朝有个叫袁升的人,五十岁了,还没有儿子。他妻子也很仁厚大度,准备好银钱,让他到临安,去买个小妾回来,以续香火。

袁升在临安买了一个女子,就要把她带回来时,见那女子脸上愁云密布,十分忧愁的样子,袁升觉得蹊跷,就问女子何故?

那女子伤心痛哭,抽抽噎噎,述说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她是本州赵知府的千金,因为父亲死后,无钱安葬,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她卖掉,换了钱,好安葬父亲。袁升听了,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就把她送回家去,不但没有讨回聘钱,还把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钱,都送给了她们。

袁升回到家。妻子已经站在门口,等候多时了,见他孤零零一人回来,问他买的小妾在哪儿?袁升把事情讲清楚以后,妻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他说:“你做了一件大善事,好人有好报,上天会眷顾我们,我们一定会有儿子的。”

果然,第二年,袁升的妻子,就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取名叫袁韶,后来还做了大官。

撇开袁升的仁义不说,光是他妻子的大度贤惠,也是很难得的。袁升的妻子,理解支持丈夫的仗义举动,这样贤惠的妻子,再加上这样仁义的丈夫,老年喜得贵子,也是上天对他们的赏赐!所以,有一位哲人说:“不怕老天没长眼(神目如电,明察秋毫,这是肯定可信的!),就怕行善心不坚!”

 

(均据清代蔡振绅《八德须知》)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