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专栏】中秋时节趣话“兔儿爷”(图)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中秋传统吉祥物,起源大约在明末。兔儿爷可不是指的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玉兔。
据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说:“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燕京岁时记》中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关于兔儿爷还有这么一段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月宫里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人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他,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人们为了感谢玉兔,就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衣服的,千姿百态。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他,给他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他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之为“兔爷儿”。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并且经过民间艺人们的大胆创造,玉兔被进一步的艺术化、人格化,而且制作也日趋精致。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骑则有麒麟、狮、虎、鹿、象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傅、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