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北京城里贵族们的生活习俗,成为当时巴黎上流社会争相效仿的流行指南,甚至国王路易十四在18世纪的第一个春天,还坐着中国轿子,参加了一场名为“中国之王”的盛大舞会。
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为打开对华贸易大门,英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庞大访华团。使团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为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使团出发前做了精心地准备,但却空手而归。年轻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作为使团的随团画家,在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这些作品1814年在伦敦出版,逾百幅画作描绘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贩、戏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让我们看到欧洲人眼中的那个遥远又鲜活的乾隆盛世。
当年马戛尔尼使团来访时,他们了解的北京,人口300万,光是都城(鞑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积也超过了1平方英里,比当时刚刚扩建的伦敦城还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纪世界最大的城市,伦敦的规模无法和北京相比。清代北京城的西面有阜成门、西直门、西便门、广安门四座西门,西直门处于西北,马戛尔尼一行的使节们经此门到圆明园。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个水源比较充沛的城市。玉泉河自西注入护城河,贯通城内宫中的积水潭、北海、中海、南海,偶尔也能看见城下扬帆飘动,舟楫往返。
在欧洲人眼里,中国是丝绸的国度。罗马人甚至以等重量的黄金从东方换取丝绸。到19世纪时,欧洲终于引进了桑树和蚕种,开始了种桑养蚕的历史。
染坊
江南插秧的情景
茶商准备装茶上船。
据他们的了解,中国人喝茶最初是为了防治麻风病,以后成为一种大众普遍的习惯。无论是家中还是店铺之内,都有盛满茶水的大茶壶、茶杯摆放在桌子或柜台上。当然贵族和皇帝的茶杯与寻常百姓是大不相同的。他们的茶壶里会有银质带孔的小盘,防止茶叶和水一起倒出来,还会有用金银之类的贵重金属制成的船形托盘,而且皇帝喝的是专供御用的名贵茶叶。他们也知道,中国人饮茶是不加牛奶和糖的。
厦门附近墓地。
描绘的是在巍峨的群山脚下,拱形古墓遍山丛立。一位中年男子盘坐在草席之上,面前一座香炉,香烟缭绕。一个男仆模样的人正跪在一旁为主人倒茶。不远处人影绰绰,似在跪拜祭祀。
这幅出嫁图表现出极尽豪华的场面。送亲队伍的前导已到了远处的城门口,这边新娘的花轿方离开家门。在这蜿蜒绵亘数里的队伍中,有彩旗灯笼,有鼓乐喧嚣,给人一派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喜庆吉祥的场景。
江南小镇送聘礼。
送聘礼的只是一只小舟,并不见有什么大件。然而画面右侧闺房内正在梳妆的小姐和坐在一边哭哭啼啼的女眷,又让人觉得好像马上就要上轿。
梳妆打扮的大家闺秀
达官贵人家的生活场景。
陈设豪华的室内,衣着华美的贵妇正在查看着仆人买回的丝绸,旁边站着穿着官服的老爷、哄着少爷的保姆,以及正送茶进来的仆人。雕刻细腻、花纹繁复的家具,墙上名人字画,多宝格里各式精美工艺品,屋顶美仑美奂的宫灯,足以说明当时富贵人家的殷实。
北京灯笼铺。
灯笼铺里外摆放、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工匠们各自忙活着手里的活计,掌柜的正在和客人讨价还价。做工华丽精美,样式令人眼花缭乱的灯笼,映衬着富裕悠闲的生活。
放风筝
满清官员出访。
此图再现了一位达官贵人出访的情形:满大人趾高气扬地端坐在豪华轿子之内。4位轿夫抬着轿子,旁边还跟着准备轮班的另外一组。轿子前面有一群耀武扬威开道的衙役,他们身穿制服,鸣锣开道,甚至挥舞着皮鞭大棒,驱赶看热闹的人群。走在前面的班头已经将满大人的名帖递给那府上的门房。
官员家宴,高朋满座,一番寒喧客套之后,少不了又要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番,席间还要有杂耍戏曲助兴。桌子上摆放着各式装饰品,玻璃的、银的或陶瓷的花瓶中插满了鲜花。椅子上铺着色泽艳丽、豪华舒适的丝绸或天鹅绒座垫、靠垫。仆人们将一道道的山珍海味端上桌子,有燕窝鱼翅,牛肉鹿肉等各种极具营养价值的美味佳肴,还有各式点心,极其诱人。
杖刑
戴木枷的犯人
广州街头的剃头匠。
据说当时广州一地就有约2000个剃头匠。他们大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边走边拨弄着一副长长的铁片,用声音召唤顾客。也有一些剃头匠在城里有店铺,而且中国剃头铺与欧洲理发店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闲人和流言蜚语传播者聚集的场所。
广州帽铺。
这家悬挂着“三合帽”招牌的店铺是典型的广州帽庄。铺子装饰得颇有特色,顾客坐在柜台前一边端详着手里的帽子,一边听着掌柜的热情地夸赞着帽子的样式和质地;伙计似乎正在货架子上整理着各式帽子。旁边的桌子上,一个伙计模样的人好像正在为顾客沏茶。门口还跪着一位化缘的和尚。
鸦片馆
珠江上的赛龙舟
山东临清集市上的杂耍
戏台上的武打场面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