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颠三倒四为哪般?
【看中国2014年06月10日讯】新闻“出口转内销”的事到今天还是没改。《华尔街日报》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已在辩论,是否应当采取包括降息在内的更多措施来提振经济。知情人士称,目前为止,央行抵挡住了有关降息的呼吁,理由是一大批新增信贷将加剧已不断膨胀的债务,并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行业。
央行真是这样的想的或说的?我不敢确认。但三个部门坐下来讨论一下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如果“降息将不断加剧已不断膨胀的债务,并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行业”是央行拒绝降息的理由,那我觉得央行管得有点太宽了。为什么这样讲?
第一,房地产仅仅是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所以抑制房地产投资或房价,需要结构性政策,尤其需要从“土地财政”的角度去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货币政策——总量政策去压制,那样会使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总体受到抑制。既然前不久央行的盛松诚先生已经讲得很清楚:“中国实际仅发行5.6万亿元基础货币,用于支撑56万亿元的GDP,根本没有超发货币,所以房价问题不是货币超发的问题。”那为什么现在会以房地产问题拒绝降息?难道中国的利率还不够高吗?
再者说,当下房屋需求已经大大减弱,各地房屋都出现滞销状况。我想,这一点所有商业银行都看得见。所以,出于贷款安全的考虑,各商业银行已经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而为了解决房屋需求不足的问题,前不久中央银行还特地召集商业银行开会,强令商业银行增加住房消费按揭贷款,而且不许提高利率。那为什么现在又会以资金流向房地产为由拒绝降息?
第二,是不是降息会出现信贷扩张,恶化中国债务率?理论上讲,没错。但“没错”不一定就是“正确”。目前,利率过高已经使中国经济陷入极度困境,内需和主动性经济增长动力已经虚弱不堪。在此情况下,央行有义务“逆周期”调节,降低市场利率水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它该考虑的第一要务,而不是债务率。
宽松货币是不是会增加债务率?这其实是一个辩证关系。美、欧、日的债务率高不高?状况严峻不严峻?这一点当然毫无疑问,五年前直至今日延续的正是债务危机。但它们为什么敢于大力度、超大力度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因为它们知道,只有宽松货币,股市才会上涨,股权融资才会便宜,股权融资加大,才可能减低债务率,才可能有效去杠杆。同时,极低的融资成本才会使实体经济获得恢复生机的机会,才可能实现“实业资本”的全球再分配,才可能把高利率国家的实业资本吸引到本土。
其实,在发达国家全部压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中国长时间的高息政策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伤害——实业投资资本大量外逃,而套利投机资金大量流入,造成中国货币市场越发繁盛,而实业经济日趋衰败。6月8日,联合国发布《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其中显示,仅2013年一年之间,中国移民人数高达930万人。我坚信,如果我说他们平均每人带走了1000万元人民币现金,大家一定会说我“说少了”。但就是这样,930万人移民将意味着93万亿元资本流失。对吗?
如今,欧洲也开始QE,甚至把金融机构对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负值。为什么?因为他们将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实业资本,包括中国在内的高息国家当然首当其冲。我们是不是希望在2014年再度流失100万亿元资本?
如此严重的事态央行看不见吗?这到底是“眼瞎了还是心瞎了”?至少,它们到现在还不懂得:资本——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之核心是实业资本;实业资本——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之核心是股权资本。但这个问题,发达市场经济体、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决策者都明白得很,所以它们千方百计保护股票市场(股权资本市场),因为这既是它们经济转型、强化实业的战略需求,同时也是平衡当下债务率的战术需求。
但是,中国中央银行是怎样做的?它们眼里有股票市场吗?这么多年去杠杆,中国的杠杆率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小?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前不久在“五道口国际金融论坛”上已经给出了结论:没有减少,还在恶化。为什么会是这样?中央银行检讨过吗?
当然,我并不认为现在“降息”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中国金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银行降息——现在只能降低存款利率,而贷款利率已经放开。一旦银行降息,大量银行储蓄会更加剧烈地流向货币市场基金,而根本无法减低贷款成本,反而可能更严重地推高贷款成本。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扭转金融结构,而“一行三会一局”在这方面的努力有限,必须加大力度。
可以肯定地说,不有效铲除金融空转,大幅压缩货币基金同业存款的规模和收益,它们将继续扮演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梗阻”角色,货币市场利率再低也传导不到贷款利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