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潮生意经:摆摊在微博(图)
【看中国2014年05月08日讯】早晨,上班族从小区电梯里走出,赶往公交车站时,会碰到路口小巷摆成一排的菜摊,水果摊,早点摊,狭路相逢,拎起豆浆鸡蛋烧饼油条就走。摊主们送走上班族,又迎来送完孩子上学,和公园晨练归来,顺便买个蔬果的主妇和老人。忙到九十点钟,生意淡了,回家补觉的补觉,下地干活的干活。
傍晚,上班族从拥堵的道路,拥挤的公交车上走下,到回家路口又会碰到摆成一排的麻辣烫摊,烧烤摊和平价衣服摊。摊主换了一拨,面孔和经营品种也不同,只是同样做着临时生意,两三个小时就散去。
这些做早市和摆夜摊的人,并不愿意纳入附近市场的管理,交钱买个正经的摊档。一来,他们没打算做个全职卖家,只想当流动的兼职小贩,比如附近的农民,家里种的水果蔬菜,吃不完就拉出来卖卖,卖完一茬又歇着了。二来,市场的管理费收得高,规矩也多,天天出摊,朝五晚六,人手不够还干不过来。进驻超市更没可能,超市只做有品牌的,小散连供货的资格都要受审核,卖多贵也跟他们无关。
现在社交网络面临的景象差不多。起初它是一个社交平台,每个人在上面建立账号,关注好友,阅读信息,分享生活,有名气的叫大V,普通人叫粉丝,其乐融融地玩耍,互动。但是很快,用户发现自媒体的价值,名人明星,可以用微博宣传电影,音乐和书,号召粉丝购买,那么普通人除了做消费者,又可以利用平台做什么呢。微博营销这个名词随着电商和社交网络的结缘,发扬光大,它不再是名人明星和营销专家的专利,微博和微信变成“电商平台”,越来越多普通用户当起了小卖家,利用平台发布资讯,推广商品。
这是平台运营商起初没有想到的。他们作为运营商,一直掌握主动权,即吸引用户,增加流量,炒作话题,运作上市。给用户提供免费的平台,是为了保持活跃度和乐观的数据,方便招商引资谈合作。结果,运营商还没找到新的赢利方式,用户先赚钱了。而且用户一旦掌握社交网络的营销方法,就舍不得放手。从你的全世界信息流路过时,就像早晨和傍晚在热闹的路口走过,叫卖声不绝于耳。
运营商很生气,他们从开发产品到运作成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有人开玩笑说,微博上市是为了融资还债。而现在,整个社交网络变成大卖场,原创内容生产者越来越稀缺,但凡有一定影响力和阅读量的用户,都会想办法产生附加值,比如段子手必然成为营销账号,作家必然卖书,导演必然卖电影,传媒必然卖热点,好友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互相帮忙发小广告。
社交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运营商难以阻止广告营销的自主交易。比如知名品牌,直接找到名人用户,以一定的推广费为报酬,在名人微博中植入广告,可以是团购,可以是试用体验,可以是事件营销,可以是代言。效果往往比在社交平台固定的广告位投放好,费用却大大节省。粉丝多达几百几千万的名人,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是一阵营销狂风。运营商的广告收入则受到严重影响,不但如此,优质内容变少,用户阅读体验变差。
为此,运营商努力挽救,从技术角度,削弱广告信息的显示,比如不在粉丝首页显示,不进入公共信息流。同时,从经营角度,试图规范广告交易,比如建立微任务平台,让广告主挑选客户下单,让授权合作的大V接单,平台从中抽取30%管理费。还为小卖家提供粉丝头条等收费推广,几十到几百不等。
可运营商的做法是铤而走险的,一方面,最初的用户协议中,并未限制用户发布广告,另一方面,以名人明星吸引普通用户和炒作话题的平台,是默认大V有微博营销资格作为价值交换的。如果当大V的利用期过去,反过来压制他们的营销权,必激起反感。矛盾激化,大V则可选择出走,平台得不偿失。
普通用户或说小卖家,由于技术限制,尝试购买推广服务,如果服务质量不好,收费昂贵,他们也会反感绑架行为,最终转战到不受限制的社交工具上去。
在所有用户体验中,“不友好”是最差的体验。这是运营商要重视和反思的。所以互利互惠的原则应贯穿始终,过度管理容易破坏互联网的平等自由精神。你可以引导,也可以提供选择,而不是强行限制利益。
有人做过很好的类比,电信运营商,不会因为你在电话里谈了大生意就要求分成,饭店包房,也不会因为你见客户谈合作而额外收费。社交网络若因提供免费平台就限制用户发布广告,不如提供双向选择,一种是你享受免费服务,但无条件接受平台在你的首页空间发布广告,一种是你付费成为VIP用户,以粉丝数量多少分等级交付一定的月费或者年费,作为空间租赁的费用,然后可以自由发布广告,只要内容合法,也可以屏蔽其他广告骚扰。
社交自媒体的走红,与它的营销价值分不开。既然走到电商平台这一步,就顺势而为,不再把自己当作内容商和广告商,而是做好服务商。最后它将发展成什么东西,用户会用时间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