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何令观众飆泪?

 2014-04-26 19:5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4年04月26日讯】周前四月十八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轰动。第一集《脚步》——讲述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贵州最偏远山村的九岁苗族女孩,她正在盼望分离半年﹑远在广东中山打工的父母第一次回家,为她做家乡的美食,将糯米发酵塞进风干的鲤鱼腹中,醃鱼和糯米形成迷人酸甜味的稻花鱼。

那一晚,家人团聚的晚餐对于贵州女孩来说可谓百感交集,女孩望着窗外,眼泪顺著脸颊流淌下来,她没有用手去擦,因为“爸爸妈妈回来我很开心,但是我知道他们要走,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相聚半个月后,贵州女孩和哥哥为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这将会伴着父母去到一千公里之外的广东中山。

亚洲周刊评论道,“无论脚步走多远,仍留恋故乡熟悉的味道,纪录片中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这些朴素的家乡美食在犒劳每个劳动者味蕾的同时,也在滋补着他们悽楚的内心”。

亚洲周刊总编邱立本表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刻画中国大江南北的美味与人的关系,但也意外地展示人和食物比任何时代都走得快,因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乡背井,从内陆到沿海富裕城市打工,也使六千一百万名儿童留守家乡,与父母分离。每一次的相聚,只是下一次更长的分离的序曲。那些农民工父母唯一的慰藉,就是在异乡复制家乡的菜肴味道,让舌尖来重温那些缺席的亲情,感受食物的“疗愈效应”。

但无论多么美味的家乡菜,在异乡都吃不出家庭团圆的味道。这使很多的观众看到泪如泉涌,这纪录片描绘出一些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愿意提及细节的悲哀﹕为什么现代中国还是有这样大面积的群体,要长期忍受家庭骨肉分离的痛苦?为什么经济的发展,就要牺牲一群比英国人口还要多的儿童的幸福,让他们过著没有爹娘陪伴成长的日子?

这是当下急速变化中的中国写照,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数量高达二亿三千万,越来越多的人坐上火车远离故土和亲人,汇聚在像东莞裕元那样庞大的工厂体系中,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部分,生活在没有昼与夜的冷冰冰的工厂里。这片子当然没有提出答案。它本来就不是来探讨这种尴尬的社会问题,但它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公开秘密:一个基于社会主义平等理想而成立的政府,却是长期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公正问题。大部分生于农村的小孩子,就是命定要和父母分离,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守住家庭的希望,因为国家不能守住机会平等的希望。在一个奥威尔的世界里,有些人就是比另外一些人更平等。

来源:法广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