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4月26日訊】周前四月十八日,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北京中央電視臺播出,引起轟動。第一集《腳步》——講述的一個故事主人翁是貴州最偏遠山村的九歲苗族女孩,她正在盼望分離半年、遠在廣東中山打工的父母第一次回家,為她做家鄉的美食,將糯米發酵塞進風乾的鯉魚腹中,醃魚和糯米形成迷人酸甜味的稻花魚。
那一晚,家人團聚的晚餐對於貴州女孩來說可謂百感交集,女孩望著窗外,眼淚順著臉頰流淌下來,她沒有用手去擦,因為「爸爸媽媽回來我很開心,但是我知道他們要走,我沒有辦法讓他們留下來。」相聚半個月後,貴州女孩和哥哥為父母準備了一小壇魚醬,這將會伴著父母去到一千公里之外的廣東中山。
亞洲週刊評論道,「無論腳步走多遠,仍留戀故鄉熟悉的味道,記錄片中養蜂人的豆花、香腸、臘肉;麥客的褲帶面;海邊漁民為女兒學會捕撈跳跳魚;留守兒童等到父母回家製作魚醬;歸國的老華僑歸鄉宴上的蘿蔔飯等。這些樸素的家鄉美食在犒勞每個勞動者味蕾的同時,也在滋補著他們悽楚的內心」。
亞洲週刊總編邱立本表示,《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刻畫中國大江南北的美味與人的關係,但也意外地展示人和食物比任何時代都走得快,因為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離鄉背井,從內陸到沿海富裕城市打工,也使六千一百萬名兒童留守家鄉,與父母分離。每一次的相聚,只是下一次更長的分離的序曲。那些農民工父母唯一的慰藉,就是在異鄉複製家鄉的菜餚味道,讓舌尖來重溫那些缺席的親情,感受食物的「療愈效應」。
但無論多麼美味的家鄉菜,在異鄉都吃不出家庭團圓的味道。這使很多的觀眾看到淚如泉湧,這記錄片描繪出一些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願意提及細節的悲哀﹕為什麼現代中國還是有這樣大面積的群體,要長期忍受家庭骨肉分離的痛苦?為什麼經濟的發展,就要犧牲一群比英國人口還要多的兒童的幸福,讓他們過著沒有爹娘陪伴成長的日子?
這是當下急速變化中的中國寫照,據統計,中國流動人口數量高達二億三千萬,越來越多的人坐上火車遠離故土和親人,匯聚在像東莞裕元那樣龐大的工廠體系中,成為流水線上的一部分,生活在沒有晝與夜的冷冰冰的工廠裡。這片子當然沒有提出答案。它本來就不是來探討這種尷尬的社會問題,但它揭示了當代中國的公開秘密:一個基於社會主義平等理想而成立的政府,卻是長期無法解決中國社會的公正問題。大部分生於農村的小孩子,就是命定要和父母分離,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守住家庭的希望,因為國家不能守住機會平等的希望。在一個奧威爾的世界裡,有些人就是比另外一些人更平等。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