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念胡耀邦看人格魅力推动政改(图)
1989年4月15日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去世,之后对他的悼念活动发展为震惊世界的六四民运。
【看中国2014年04月15日讯】25年前的这一天,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可以称作是共产党中国的公众民主意识觉醒和爆发的开始。
1989年4月15日,一星期前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突发心脏病的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去世,之后对胡耀邦的悼念活动发展为要求当局反腐与争取民主的六四民运。
对于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平反冤假错案和发起大规模真理标准讨论的具体执行者胡耀邦的评价,不仅在他死后,就是在他生前,也是中国执政当局与知识界及平民百姓的一大分歧。
评价的分歧
胡耀邦在1986年底和1987年初的学潮中,与垂帘听政的中共实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观点相悖,他主张倾听学生的诉求,因此被一些中共元老指责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于1987年被迫辞职。
但中国的知识界和普通老百姓却普遍认为,胡耀邦是中共最高层中极少数积极支持和推动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也是罕见的开明与清廉的高官,而他的死则被看作是含冤去世。
胡耀邦去世后的许多年中,中国当局甚至忌讳提及他的名字,每年在他去世纪念日的悼念活动也一直保持极其低调,直到2005年才逐渐开始解禁,而在2013年4月,中国官方媒体却罕见的高调刊登回顾和纪念耀邦的文章。
今年4月11日,刚卸任一年的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拜访了湖南浏阳中和镇的胡耀邦故居,在那里逗留了一小时,并向胡耀邦的铜像鞠躬致敬。
那么这是否显示了正在大力反腐并表示有改革决心的习近平政府会给胡耀邦一个符合民意的评价和恢复他应得的历史名誉呢?
中国著名学者朱学勤教授在接受BBC中文网的电话采访时表示,官方在纪念胡耀邦方面的态度渐趋宽松,前国家领导人在他逝世25周年之前瞻仰他的故居,比起从前甚至不能提他的名字,都是一种敢于面对史实的进步表现。
但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华在接受台湾媒体的采访时却表示,胡锦涛在卸任后只是一介平民,他访问耀邦故居只是个人行为,不代表官方,所以胡德华不认为中国当局会对他父亲有新的评价。
与此同时,在胡锦涛访问胡耀邦故居之后的数天中,包括地方网站在内的中国官方媒体并未对此作任何报道,也被分析人士看作是当局不会为胡耀邦恢复历史名誉的表示。
纪念意义
虽然胡耀邦在世时被公众看作是开放和清廉的高官,他的含冤去世直接引发了六四民主运动,但25年过去了,胡耀邦精神对现在的中共和中国还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呢?
六四民运的学生领袖之一王丹此前曾说过,胡耀邦的去世培养出了八九一代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也使这一代人开始脱离对当局的心理依赖,认识到公民以及公民社会的重要意义。
王丹说:“今天纪念胡耀邦,首先纪念的就是胡耀邦的理想主义人格。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现实主义者,但太缺少理想主义,太缺少人格者了,但愿胡耀邦这个名字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就连六四后从上海《解放日报》调入北京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周瑞京,去年也在纪念胡耀邦的长篇文章中说:“在中国改革到了需要狠推一步、击一猛掌的新的历史时刻,缅怀耀邦,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耀邦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他为中国加快改革开放进程和加速经济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人们公认,胡耀邦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成了最民主、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人格魅力
对于今天纪念被称为“真诚的改革推动者”的胡耀邦,在著名学者朱学勤教授看来,最大的意义是纪念他的人格魅力和对改革的理想与热情。
朱学勤教授认为,如果没有胡耀邦那样的人格魅力,就难以想象中国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改革的黄金十年,而中国的政治改革在胡耀邦去世后也从此陷入了僵局。
虽然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经济改革方案得到经济界的普遍赞赏,但是却几乎没有触及任何政治体制的改革,所以今天纪念胡耀邦,就是要认真汲取当年中国政改的启动与停顿的原因和教训。
朱学勤教授说,在中国刚走出文革伤痛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能出现枯木逢春般的改革的黄金十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最高领导人胡耀邦的人格魅力和理想境界。
现在中国要重启政改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和决策圈内需要有像胡耀邦那样的具有感召力和改革热情的人,这样才能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真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