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4年03月06日讯】转眼鲍爸爸一家移民来澳洲的黄金海岸已经一年多了,回想这一年光景发生了太多事情,酸甜苦辣五味齐全,但多年之后仍会让全家记忆犹新的应该是小儿子Chris在澳出生记了。
去年五月当我发现自己怀孕之后觉得很无助,移民三个月,大儿子Will刚融入澳洲小学生活,我也开始适应这儿的生活,准备考驾照找工作。小儿子的突然来临让人措手不及,怀孕初期的各种症状全到齐了。老公当时在国内上班赚钱,老妈说来照顾我但到了之后水土不服睡不着觉又回去了。每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大家晒的各种美食口水就往下流,疯狂想吃家乡的大饼油条竟成了奢望。那时候,黄金海岸的蓝天白云碧海完全不能让我开怀,Will做的各种鬼脸得的各种奖状也不能逗我笑了,我想,这样下去一定得忧郁症了。
所幸关键时刻,老公飞过来了,我们搬到了海边的公寓房内,重新添置了家具,可怀孕造成的头晕恶心还是让我很难受,再加上老公是辞职过来的,我想为了肚子里的这个小家伙,这代价是否太大了。老公安慰说:"或许这是老天的安排,工作辞了可以再找,小生命不能随便舍弃,眼前的困难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在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周边大多是职业女性,大家都觉得工作压力大,生一个足够了。澳洲截然不同,大多数澳洲家庭要么不生,生的话起码两个,Will同班同学几乎没有独生子女的,好几个妈妈都生了四个,有的四个全是男孩。她们见我怀孕了都特别真诚地祝贺我,摸着我的大肚子说太beautiful了,这是一件多么wonderful的事情,让我享受这美好的过程。
说实话我对Chris的期待感不如对Will的,因为Will是第一个孩子是我翘首以盼的,而Chris来临时自己并未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国内生产有老妈照顾,还可以请月嫂和阿姨,在澳洲人工很贵,万事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和老公之前都不太会干家务活,现在都要从新开始,从头学起。所幸澳洲的医疗体系十分健全,产前产中产后都有完善的支持,大大缓解了我的焦虑。或许通过我在中国澳洲两地生育的经历对比,大家可以对澳洲医疗体系有更直观与全面的了解。
大儿子Will
候诊:基本不用排队
记得2007年在国内生大儿子Will时全家都很紧张,考察了上海好几个医院,最终决定在第一妇婴浦东分院VIP部做产检,即使是VIP人也不少,每次至少要等个把小时才轮到。而在澳洲,你只要事先和诊所预约好,到达之后10分钟左右就可以看病了。现在中国仍处于生育高峰期,据上海朋友说现在候诊等半天也是有的。
在国内生老大时感觉医生若能在百忙之中抽出10分钟回答你的问题已经令人感激涕零了,而在澳洲,不管是帮你验血的还是帮你做超声波的,甚至帮你做手术的医生护士助产士麻醉师,都会主动跟你说谢谢。一开始我很不习惯,后来发现澳洲各行各业都这样,无论是吃饭买菜购物,还是去政府部门办事儿,每个人都会对你说谢谢。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职业没有贵贱",在澳洲,你会发现这绝不是一句口号,每个人都很敬业,也尊重别人的工作,觉得顾客就是衣食父母一定要服务好。而在国内,大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会根据职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比如医生公务员就是高高在上的"黎叔",黎叔如果不高兴,后果将会很严重。相反,对饭店服务员就可以大呼小叫。父母来澳洲探望我,觉得和国内相比,除了气候与环境之外,让他们感觉最舒服的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老两口每次去海边散步,迎面走来的陌生的澳洲人都会面带笑容主动打招呼,我爸打趣说是不是因为澳洲人口太少了?偶尔能碰到个人都发自内心感到高兴?而中国人太多了,生活压力也大,路上大家都行色匆匆,地铁里又摩肩擦踵,哪有心情跟人打招呼?
产前检查:原来可以很轻松
一开始我担心语言沟通,选择了一个华人女医生Jennifer做我的GP(General Practitioners,即会看各种病的家庭医生)。从口音和长相来看Jennifer应该是香港来的。记得第一次就诊和她叙说完自己种种不适之后,她只是给我量个血压,简洁给我三个字"没事的",没有给我开任何药。可能已经习惯了国内看病动不动就验尿验血配一大堆药,再加上Jennifer长得很像电影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给汤唯看病的那个不靠谱的女医生,于是决定换个医生看看。
朋友推荐了一个澳洲女医生叫Nora, 几次检查下来发现流程和Jennifer也差不多,正常情况下就量量血压测测心跳摸摸肚子听听胎心,没有异样的话很快就完事了。不过相比之下Nora的诊断及解释更耐心细致些,说头晕是因为血压有点偏低需要补铁,下腰酸痛是因为怀孕子宫变大腰部受挤压的缘故,建议每天让家人帮忙按摩,或者买个托腰带减轻压力。开药时也会详细解释该药的作用,如何服用,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澳洲这边看病和配药是完全分开的,医生只负责开处方,你得拿着处方再去药房买药,也就是说诊所和药房是完全独立,这样就从机制上有效遏制了医生为了拿回扣挑贵的药开给病人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澳洲的产前检查和国内比起来简单许多,不过轻松的气氛下重要的检查一个也不会落下。12周做全套身体检查,需要验血验尿做超声波,判断是否有唐氏综合症(Down Syndrome),并根据宝宝各种长度更为精准地预测生产日期。18-20周时会再安排做个超声波,这时你可以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26周做Glucose test,看看你是否有妊娠高血压或者糖尿病,之后会在28,31,34,36,38,40以及41周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安排检查。我的整个孕期做了三次超声波检查,除了之前提到的12周和20周,38周医生测我肚围时感觉宝宝有点小,建议我再做一次以求放心。所以整个孕期印象中前后总共就验了三次血,做了三次超声波。
选择医院:公立也很不错
和国内一样,澳洲妈妈们有的在私立医院有的在公立医院生产,区别在于私立医院你可以选择医生,从怀孕检查到手术都由这个医生跟踪负责,多花点钱买个放心。而公立医院主要负责最后阶段的生产以及20周,30周的几次主要检查,其余的孕期检查你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医生那边完成。由于我没有买私人医疗保险,同时打听下来选址新建的黄金海岸公立医院也很不错,于是就选择了公立医院,事后证明完全正确。
在公立医院,如果你有澳洲医疗保健卡(medicare),所有住院费用,包括手术费,住院期间的住宿费,药品费,救护车费用,婴儿出生后一系列的健康检查,以及为新妈妈提供的母乳喂养等培训课程都是免费的。如果你选择私立医院但没有买相关保险的话,你需要自费付出上述相关所有费用。像我住的公立医院单人病房四晚费用大约AU$5000,以及 AU$6000的手术费。如果你的新生儿需要儿科医生的检查与过夜看护的话,还需支付$500的检查费和每晚$1000的看护费。
二儿子chris在澳洲出生
手术前:你必须了解所有的风险
生老大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选在38周剖腹产,到了医院之后一直是懵的,反正医生说什么就跟着做就是了。澳洲很不一样,首先是剖腹产的日期严格把控在39周,提前一天都不行。其次是手术书签字,生产前一周医生会将剖腹产说明书以及手术可能带来的大小风险一条一条向你详细说明,如果你有不明白的专业术语,她会不厌其烦地向你解释,如果你还不明白,她会问你是否需要中文翻译?总之一定会等你全部弄明白后之后才让你签字的。手术前还有参观产房及病房设施的安排,让产妇及家属放心。
手术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手术正好安排在圣诞夜一早,妈妈和老公陪我去的,一进医院就感受到浓郁的圣诞气氛。我们在产科接待处等了一会儿就有一位漂亮的女助产士(mid-wife) Emily领我们进去,非常亲切地向我们介绍了今天手术的流程以及帮我接生的医生护士团队,说他们正在开手术前会议,今天日子特殊就我一个手术。圣诞夜对澳洲人来说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夜,大家都赶着回家吃团圆饭,所以安排在一大早就能理解了。不一会儿主刀的产科医生Nelson和他的助手Hamon过来了,非常热情地祝我们圣诞快乐,让我不用紧张,说丈夫可以陪同生产。Emily善解人意地对我妈说您可以在门口等待,看看电视,手术一结束就会通知您的。
于是我和老公换好衣服,我躺在移动床上被推进手术室,老公拿着相机跟在后面。很快就到了手术室门口,透过玻璃往里张望,好多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好多人在忙碌着做准备工作,感觉在看美剧一样。进入手术室后,首先是一男一女两位麻醉师迎上来给我介绍整个麻醉的过程,我这次采用的是局部麻醉,上半身包括头脑在整个手术中是清醒的,下半身不会有任何知觉,打完麻醉针后他们会用一个冰块来测试我的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说明麻醉起作用了,可以开刀了。接着,其它人依次跟我打招呼自我介绍他们是干嘛的。可能是圣诞夜吧,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缓解了我的紧张,再加上之前我自己也做了不少功课,把医院发的资料都仔细看了一遍,眼前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有点小忐忑,但更多的是跃跃欲试,期待着Chris能够顺利出生。
当麻醉起作用后,护士用一块蓝布挡在我面前,医生开始动手术了,我的下半身没有丝毫感觉,但脑子是完全清醒的,我听到麻醉师问老公过会儿是否需要他帮忙拍照,还有其他人在愉快的聊天…没过多久,就听到主刀医生说,"孩子出来了,是个男孩。"紧接着听到Chris的哭声,没有他哥哥Will那么响亮,但仍然很有小男生范儿。我的心情一下子愉悦起来,怀胎十月种种不适造成的郁闷与难过被这哭声一扫而光。这时Emily跑来告诉我Chris体重3340克,身高49.5厘米,一切都很好,现在就可以把他抱来放在我胸口一起回病房。当Emily把洗干净的Chris抱到我胸前,一个小小的粉嫩粉嫩的小宝贝紧贴着我发出嗯嗯的声音时,之前所有的"苦"瞬间都变成了"甜",我开心地对老公说:"Chris好可爱,小嘴跟你一模一样。"在一旁的麻醉师赶紧拿起相机帮我们捕捉下这动人的一刻。如果说Chris是圣诞老人给我的礼物,我想说,这是有生以来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大儿子抱着小儿子
住院: 没花过一分钱
手术结束后我躺在移动床上被运往观察室,测量脉搏血压什么的,护士给了我止痛片和一杯水,我没多想一口喝下,竟然是冰水!澳洲医院基本没有产妇要做月子保暖调理一说,病房里护士每天送的也都是凉白开,老公只能到员工茶水间自己去打开水。
澳洲公立医院一般顺产住2-3天,剖腹产3-4天。我所在的黄金海岸公立医院提供给每个产妇单独的病房,房间配有电脑冰箱卫生间和沙发,鼓励家属陪同过夜。当年在上海生老大Will时没想过会有第二胎,觉着人生就这一次要对自己好一点,便选择了公立医院的VIP病房,2007年时住院费5000元一晚,外加3000多元的手术费,和此次生产的澳洲公立医院相比,硬件设施差不多,但软体服务要差一些。
每间病房门口有块白板,上面写着产妇和家属的名字。每天有三位助产士轮班提供服务,你可以躺在病床上通过服务按钮召唤当班的护士,我总共住了五天,前后服务过我的助产士差不多有十多位,有的是窈窕淑女,有的是大妈大婶,尽管风格有所不同,但态度都很不错,每次给我打针吃药都会谢谢配合。由于乳腺不通奶下不来,我体会到了咬牙切齿的疼痛,当天大妈级的助产士想法设法帮我疏通,用毛巾热敷没用,就建议用冰块帮我消肿。我告诉她中国人有坐月子的习惯,生产完一个月一定不能接触凉的东西,别说冰块了,连冷水也不能碰的。她无法理解,说冰敷是消炎消肿的好办法,不用担心,拗不过她的热情我同意尝试一下,怎料当晚就打起了摆子。大妈护士被吓住了,赶紧又改成热敷,终于明白中国人坐月子的规矩,毕竟体质不同,不能勉强。
住院期间,每天除了助产士照顾你和宝宝的起居,住院医生例行查看你的身体恢复情况,还有专人送一日三餐下午茶和清洁你的病房。与国内医疗服务比起来,这里分工更细致流程更规范,记得当年生Will时我同样乳腺炎发高烧,可下半夜整个VIP病房就一个护士当班,服务铃按了好久也没人过来,病房再漂亮,设施再高端,服务还是不够到位。
五天很快过去了,出院那天,除了帮妈妈做常规检查之外,还有儿科医生帮宝宝做全身检查,包括听力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Chris检查下来一切正常,我们在医院大厅圣诞树下拍照留念后就出院了。整个住院期间没有花过一分钱,医院也没让交过任何押金。
哺乳:全力提倡母乳喂养
澳洲是极其提倡母乳喂养的国家,所有诊所医院药房你都可以看到提倡母乳喂养的宣传手册,其中有一条就是宝贝刚出生最好马上放在妈妈胸口,因为母子连心,宝贝的哭声气味以及与你的肌肤相贴(skin to skin)都会刺激你荷尔蒙分泌,促进母乳生产。
通常来说,顺产产妇在生产后48小时内产奶,剖腹产要再晚些,相比于澳洲妈妈,亚洲妈妈产奶要再晚些。在下奶前的这段时间内,澳洲医院是严格控制给新生儿喝配方奶的,他们认为任何妈妈都是有初乳的,哪怕量很少但新生儿的胃也很小,应该是足够的。48小时内宝宝饿了的话就是训练他喝母乳的最佳时机,基本不会提供配方奶的。在国内生老大时见我没奶,护士马上就用小量杯喂配方奶给宝宝吃,记得Will一出生时胃口就很好,60ml配方奶一口气咕嘟咕嘟就喝完了。可怜的Chris坚持到第三天仍旧吸不到妈妈的奶,医院才同意给他喝配方奶,这时体重已经下降超过了10%!外公外婆心疼得不得了,说眼见着出生时粉粉圆圆的小脸变得又黄又瘦,太不值当了。
针对母乳喂养遇到困难妈妈们,澳洲医院会提供专家讲课及咨询,专家会到病房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喂奶,并给出现阶段的哺乳方案,比如间隔多少小时手动吸奶一次,每次给宝宝喂多少毫升的奶,是否需要补充配方奶等。黄金海岸所属昆士兰州政府健康部还会在你出院后提供两次助产士上门服务,看看妈妈恢复的怎样,宝宝体重是否有增加,母乳喂养有什么问题。到我家的两位助产妇Gabrielle和Cathy看上去50多岁的样子,尽管工资不高但两位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希望能用自己多年来累积的经验帮助到更多的妈妈们。
说句题外话,我发现澳洲人对职业的追求和咱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太将高职位作为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相比之下更看重个人的兴趣以及这份工作是否能实实在在帮助到别人。澳洲妈妈50%是家庭主妇,每天忙活家务和孩子也过得津津有味。在国内我身边不少朋友嘴上说工作压力大,但真正能安心做全职妈妈的有几个?也有不少朋友说厌倦了大公司的人际关系,但又有几人能真正放下功名利禄做一些不起眼的有意义的工作?
"放下"真的不是简单的事情,放下后如何生活得有滋有味,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移民(微博)的,即便你在经济或技术上符合移民要求,但生活方式或者心态上没调整好的话,人是移了,但心还是在游荡的。坦白说,即便鲍妈妈已经走出了国门开始了移民生活,看到朋友圈上闺蜜们晒出的各种出差照片,有时还是会回味工作带来的满足感的。
出院后:家门口的儿童健康中心
国内一直在说医疗改革,要加强社区医疗功能,减少大医院的负荷,这方面不妨参考一下澳洲政府的做法,如果真能借鉴到一些经验的话,对孩子对父母都是特别好的事情。
澳洲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儿童健康中心,周一到周五每天都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安排不同的活动。周一有0-5岁孩子的音乐互动课,周二有6周到6个月孩子的游戏课;周三是不同年龄组的小宝宝称体重和护士答疑的活动;周四是婴儿按摩以及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周五则是3-5岁儿童的大脑训练课。所有的活动都是免费的,只需提前预约就可参加。
如果孩子有些小毛小病不放心的话,可以先去社区中心咨询一下,比如Chris出生后先后发生眼角流泪,大便不规律,还有睡觉时呼吸急促等状况,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社区健康中心的护士都能解答。如果护士没把握的话会建议你去看家庭医生,没有大碍的话医生开个处方你自己去药房抓药按时服药即可。如果需要验血做超声波,家庭医生会开单子,你可以选在离你家最近的中心去做检查,检查结果会自动通过网上医疗系统传给你的家庭医生,如果有问题医生会电话你预约下次就诊。除非你需要动手术或者突发病情需要看急诊才会去医院。这样的医疗系统能有效地分配人流,不会出现大家一股脑都往医院挤,病人焦急医生来不及看的紧张局面。
此外,澳洲政府还通过许多热线电话为妈妈们提供各种健康咨询。有24小时儿童健康问答热线;儿童免疫针热线;母乳喂养咨询热线;针对生产抑郁的安抚热线等等。如果妈妈或宝宝有突发病情不便上医院,还可以拨打Medcall让医生上门服务。这些都有效缓解了医院的负荷,同时也为妈妈们免除了后顾之忧。即便你是没有家人照顾的单亲妈妈,政府也会委派社工去帮助你,除了新生儿津贴之外还有额外的生活津贴。
总之,全方位的医疗保障体系让我觉得在澳洲生孩子十分省心,因为在这场"战役"中,你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