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爱唱《满江红》 蒋介石的文学才能

 2014-01-30 11:3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4年01月30日讯】说起在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中,有许多重要人物的诗文造诣很高,人们对此并不否认!若说,蒋介石也有文学方面的天赋,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很诧异。

一般人的揣测:以为他一定是缺乏风趣的。但这种揣测是毕竟大错了!据邓雪冰先生说:蒋介石在青少年时期特别喜爱歌,爱好音乐、爱好山水。少年时,最爱唱岳飞作的《满江红》,有时自己也写词作歌。

据说,蒋介石一生留下的作品颇多,但我们能见到的并不多。就是从所见不多的著作中,也能窥见到,他在文学方面的才能。下面从诗、文、书札、演讲四个方面,举一些例子来领略一下,他在文学方面的特长。

关于诗歌,在国民党的著宿中能手实在太多。如孙中山先生,有《哭刘道一》的“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一诗传诵甚广。蒋介石早年留传下来的诗歌不多,其发表的诗歌,最早见于卢翼野先生,主编的民族诗坛1940年6月号中,其中有蒋介石的一首《咏竹》断句:

“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

这两句诗作于1898年时13岁,论诗的技巧,上句清顺、下旬奇突。他能从丛竹的绿荫深处,想到骄阳的遮蔽,更想到能生出夏日的清凉,髫龄时有此造诣实在难得。

他在赠给友人“单纵”的照片上题诗曰: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这首诗作于1906年时21岁,看诗中的语意:是在日本求学时代,这二十八字中,充满蓬勃坚忍之气,显示出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自非常人之手笔。

他还有一首写雪窦山的诗:

“雪山名胜擅东南,不到三潭不见奇。我与山林盟在夙,功成身退莫迟迟。”

这首诗作于1920年时35岁,是闲居故乡韬养时所作。前两句点出雪窦山名噪东南的事实,及其奇山异水之所在;末二句表达了他的极爱山水之情,希望将来功成名就之后归隐山林、寄情山水。

这到底是诗人的矫情、还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古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渴望效仿;而尘世中的名利权势,则更有魅力。何去从?历史已作出了回答。

再谈到文。蒋介石的著作如:《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五十生辰感言》《西安半月记》等都是叙事生动、情文并茂、使人动容的不凡之作,然已为许多人所知晓,不必再加介绍。其余如《告国民书》、《告友邦书》等等...冗长不便摘录。这里所选择的,是偏于文学性质的一篇代表作——《武岭乐亭记》:

“武岭突起于剡溪九曲之口,独立于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为万山之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岿然。

其独以武岭名者,殆取其义于武德,即其地以况其所居之人耶?岭之上古木参天,危岩矗立,其下有溪,溪水潆洄,游鱼可数,牧童鱼父,倘得其间,乐且无穷,其幽静雅逸之景象,窃叹世外桃源无事他求矣。

而隔溪之绿竹与岭上之苍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洁,无异写真,其有岁寒君子之逸致乎?旧有榭阁,名曰文昌,规模狭陋,无足以资游瞻者。甲子春,余还里扫墓,见其栋楹斜欹,行将就圮,乃勘绘图,亟思有以改造之。

我兄锡侯欣然赞焉,爰董其事,命匠鸠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属余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徘徊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也,乃取其义而名之日乐亭。

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以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

此文写武岭风光之明媚,字字生动,又字字简洁,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写景状物,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字里行间,蕴透出作者的兴趣和向往,一如晚明袁中郎诸名手作品,而其意义则又不同袁氏诸人之一味悠闲。

再次说到书札。蒋介石的上总理书,以及致各友好同僚书,多半是论政治、论军事,极少闲字与闲话,比较有文学性的只有《与黄膺先生一书》。书中写道:

“接诵手教,怆念无穷,昨复电至中段,凄然泪下,未知兄又作如何感想耶?民国存亡,,全在中师一人。英兄为民国而死,亦为中师而死。英兄不死,中师至今,或不至卧病京中。

时势所趋,而使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言之殊感痛心。今弟既不能随中师北上,英兄亦不能复生以事中师。中师走京,当非偶然,而兄自不能不以英兄与弟事中师者事之也。

兄与弟如果能以英兄之心为心,则英兄诚不死,而其目瞑矣。粤中纷乱,日甚一日,要想于纷乱中理出一个头绪来,恐非朝夕所能为力。然粤治之时即国治之日,此时要知治国非难,治粤为难,望兄在京以全力事中师,使弟在粤专心灭贼,或能副吾兄之望也。

余无他言,只问何时入党,共仗安危而矣!翘首北望,神驰何似!伏惟心照不宣。”

这封信,可以看到蒋介石事师交友之道,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忧思和抱负,至其文字之流畅,感情之真挚犹其余事。

最后说他的演讲:蒋介石一生所作的演讲十分浩瀚,其中名篇佳作不乏其例,下面要介绍的一篇,从题目就可看见,其浓浓的文学气息。那是在1935年9月13日的晚上,他在峨嵋军训团中秋赏月会上,所作的一篇演讲《风清月朗忆峨嵋》。

在演讲中,他对当时所见的景状,作了如下的描绘:“秋高气爽的时节”,“清光如镜的良宵”,“月亮的圆满无缺”,“清朗的月光”...等等。仅用为数不多的几个短语,就将当时的时令、夜晚、月亮、月光等,描绘得如此的精到、贴切,有画龙点睛之感,可见其用词的高超和达意的准确。

在这佳节良宵里,他同峨嵋军训团军官,一道在此胜地团聚作赏月之会,面对当空的皓月,他思绪翻滚,感慨万端,他说:“月之明晦无常,人之聚散不定,要想如此赏月,能有几回!”

接着说:“我们在此难得欢娱之际,大家要想到我们国家正在危急存亡之时,祖宗所交给我们的大好河山,现在残破不全。早不如今夜月亮的圆满无缺!再要想到我们的同胞,多在痛苦中呻吟;几千万同胞,在人家铁蹄蹂躏之下做奴隶牛马!”

随后他说:“我们大家当此国家日益危亡、民众水深火热的时候,应如何痛自贬责?益思所以,克尽救国、救民与爱护部下之责任,以报答我们国家和一般民众。使我们的国家得以金欧无缺,如今夜的月光一样圆满,使我们的同胞得以安居乐业,享受平等的幸福。”

话锋一转,说道:“我们赏月就是欣赏自然,…无论日光云雾、电雷风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界一切的东西,无不具有伟大深刻的感动力——种真挚的生动而自然的美妙之处,可供我们无尽的欣赏,启吾人悠然的深思,直接调畅身心,涵养性灵;间接就可以增进品德,开发智慧;而且多与自然界接触,还可藉以锻炼体魄,涵养精神。”

“我们人生在自然界中,除欣赏自然外,更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征服自然的努力中,来欣赏自然,在欣赏自然的情绪中,来发掘自然的秘密,增进自然的利用。”

“现在,外国一般军人以及知识界的人,无时不在欣赏自然、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努力中。凡是,愈能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国家,就愈创造文明、愈能增进富强…”

在演讲中,蒋介石由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了人间的聚散不定;由与大家团聚游乐,想到了国家的危亡与民众的水深火热;由月光的圆满,想到了祖国的金欧缺、由欣赏月光,想到了欣赏自然和征服自然。

这些联想的翩翩展现,既体现了演讲者,此时思绪的无尽翻腾;又体现了在国弱民穷外,受其侮的环境下他内心的惆怅...同时,也展现了他心中未来的希望与期盼。

几段不同体裁的文字中,渗透着浓厚的文学气息,由此可以领略到蒋介石的文学才能,也能从中窥见到,他在其时其地的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

来源:《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