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和国企决定三中全会成败
【看中国2013年11月02日讯】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大篇幅关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评议将左右中国未来的两大关键领域的改革,并深入解析中国经济改革未来图景,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议题。根据前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近年改革发展进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经济学人》判断这一次会议将具有至少同等重大的历史意义,并预计其重要性将在数月甚至数年以后才会完全展现。
杂志的封面文章断言,如果这次“三中全会”能够在国企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两个领域有大胆突破,那就证明会议及其开启的变革确实“意义重大”。文章说,邓小平启动的改革遭遇新时期,中国廉价劳动力不再无穷尽,权势大而效率不高的国企在扼制竞争、吞占金融资源,大规模的资本配置不当把私营企业和普通存款客户推向劣势地位。改革受到了威胁。习近平说出“改革蓝图”和“革命”之类话语时,应该不是说空话;薄熙来锒铛入狱后,习近平的权威比邓小平以后历届领导人都大。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文章称改革蓝图上未提及私有化,实属遗憾,但习先生仍可用其他办法使国企更商业化、更易问责。《经济学人》建议,最佳做法是把国企所有权转到国家社保基金名下,国企董事会成员由社保基金任命;同时,还应该切断国企享受廉价金融服务的优惠特权,继续放松对利率、汇率和资本流动的管制。最后这条也可为人民币完全可兑换铺路。
农村
然而,长远来看更重要的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文章解释说,这不仅因为14亿中国人中近一半仍在农村,更因为农村改革迟滞与地方政府财政危机互为牵连。文章说,地方党政官员依赖“土地财政”太久;农村征地卖给开发商盖楼看来弊大于利。农民工在城里是二等公民,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等各方面都无法享受城里人的待遇;留在农村的农民则受地方官摆布,征地补偿费不足和土地权限不清。为此,文章指出,习近平应该让中国农民享受到共产党当年发动革命浴血奋战为之争取的自由。
农民
1978年的土地改革把农民从人民公社解放出来,但没有给他们转让、出售农地和宅基地的权利,房产不能作为抵押。让农民对他们耕作的田地和住宅拥有完整的权利不但让农民受益,也有利于经济转型,并减少党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干预。当年邓小平遇到来自计划经济阵营的阻力时采取的对策是让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唱赞歌,争取地方对改革的支持。现在怕是难以把地方政府变成自己的“革命同盟”,除非中央把地方债务全吸收掉。即便争取到了地方的支持,其他“反动”势力也很强大,比如国企高管和贪官污吏及其亲属等既得利益者。文章结尾用倒装句式强调语气:战胜这些对手,习近平别无选择,否则他和他的三中全会将以各种错误的原因载入史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