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等待什么?
【看中国2013年06月27日讯】近日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资金紧张已经不再是机构间的游戏,而是渐渐发酵成弥漫市场的非理性恐慌,“钱荒潮”由短期性因素叠加,变成了市场逐渐失去信心的阴影,其负面效果不应小觑。
继A股重挫5.3%后,6月25日上证指数开盘即跌破1949点低位,成为重要的风向标。本来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面对股市的直接影响不应该有这么大,而且季度性短缺的因素早就应该被消化殆尽。但在市场的恐慌心理下,害怕市值占到A股半壁江山的银行系统出问题,害怕挤泡沫、去杠杆的痛苦过程最终将落到企业头上,害怕危机真的来了,A股终于拉出少见的大阴棒,连创新低。
如果再看银行层面的反应则更令人担忧。在6月前十天猛放贷款以抢占市场的动向被严厉制止,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又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银行的预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短期表现之一就是储藏流动性,连资金丰裕的大行也不愿意拆出资金;中长期表现看,以股份制银行为首、对流动性更敏感的一些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贷款政策,纷纷回收贷款,不再续贷,而这种做法的原则并非遵从产业结构调整,而仅仅是消除银行自己的流动性恐慌。这种做法如果蔓延开来,会造成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是市场不理性吗?从单个机构的做法看,也许都是理性的。但这种机构与政策与市场的博弈来得太激烈了一些,且市场机构的看法惊人地趋向一致,这不能不引发高度重视。
6月23日,央行谈到了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整体看法,央行指出目前的市场的流动性在总量上不短缺,但存在结构性矛盾,呼吁市场应理性对待,同时也提出在符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前提下,央行也会向市场适时提供流动性。
央行的表态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但仍有待进一步的阐述。比如具体而言,货币政策将怎样为实体经济的转型服务?近日国务院提出盘活货币存量、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合乎民意,符合市场导向,但需要中期可供操作的具体方案。否则,过去的模式已告终结,而未来该怎么做则不那么清楚,市场何来清晰的预期?
6月19日,《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方案已经初定,在已经公布的八条措施基础上,金融如何支持稳增长,支持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如何支持小微企业、三农,需要具体的思路和方案,尚待细化,也需要有预期推进的时间表。
事实上, 根据上述方案的八条内容提出的大致框架,可以看出,决策层对当前的金融改革实际是有整体思路的,这不仅包括要改变市场预期,不再用超发货币、加大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刺激经济;也包括了一整套启动市场力量来推进经济转型的整体方案。不过,此次没有同期公布一揽子的金融改革方案,是不希望过于强化政府的力量,预备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应当说这不失为稳健的操作,不过实际运作仍有可改进之处。比如,已经成熟的方案是否可以尽快公布?有待商榷的方案,能否请各金融监管部门将提出的方案尽快向社会征求意见,引起业界充分的讨论?这样也可以使得方案摆脱现有监管部门的一家之见,其中的一些应景条款会受到市场的检验,集思广益或许能产生更有效的方案。
比如存量货币调整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消化过剩产能,那是否应该允许银行及时核销一部分过剩产能的坏账,免除现在为维持现有不良率水平下继续发放贷款掩盖不良的行为?无论如何,目前整个银行业不良资产不到1%的数据是被公认为存在风险低估,这恰是市场对中国经济爆发金融危机存在担忧的重要原因。既然要挤泡沫,就要承受挤泡沫的成本。与其拖着捂着,不如在目前尚能承受的范围内,有控制、分阶段地引爆。
再如各项金融改革,从利率市场化、资本项下开放到金融市场准入,国务院方案有通盘考虑,但市场也有相应的疑虑。比如利率市场化,取消除房贷外的贷款7折下限制,本是降低实体经济债务成本的好措施。市场担心,在金融市场未真正开放、竞争不够充分的情况下,银行仍掌握定价的主导权,贷款怎么可能主动打折?鼓励民营资本办银行,非常鼓舞人心,但具体方案是什么?对金融业一放就乱的担心,应该靠建立什么机制来化解,这些机制应如何推进落实?
最重要的是,一切的改革如果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推进,都需要考虑到一个重大因素,就是国有金融机构本身并未实现足够商业化、市场化。前一段债市老鼠仓利益输送之普遍令当局寒心,但这实际是国有金融机构迈入市场必然存在的弊病。同样的,只要金融机构还是高度国有化、行政化,利率市场化也很难真正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结果要么是不惜成本的揽存大战,要么变成目前的乱象:贷款宁愿低价给国有企业,而对小微企业退避三舍或弄虚作假。盖因国有机构的特点就是对价格不敏感,腐败防不胜防,常常将行政因素置于市场因素之上。
解决问题的路子无外乎两条,一是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革,朝向更加商业化的运作,逐渐降低国有比重;二是打开金融市场的准入大门,允许内资、外资都平等地进入,允许民营金融机构合法成长。只有国有机构不断降低比重并以商业化原则运作,只有民营金融机构能够自由地生与死,金融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创新,才会有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发展的空间。
金融机构生是准入,死是退出 ,中间地带则需要真正有效的金融监管。这一点,在国务院的有关决议中也已经涉及。但怎么做呢?以上的一切会怎么做呢?市场需要看到更清晰的图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