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华魂 没有墓碑的英雄

 2013-06-22 00: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3年06月22日讯】在湖南省岳阳县杨林乡傅朝村,曾经有一块两米高的墓碑,上书“中华魂史营长之墓”,墓碑背面是国民政府52军195师1131团第三营全体阵亡将士名单,墓碑旁边有一座大墓,埋葬着全营500官兵,还有一座小墓,埋葬着一个年约29岁,面貌英俊的青年军官---史恩华

笔架山矗立于新墙河的沙港河畔,因三座山峰相连象笔架而取名“笔架山”。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岗村宁次调集日寇3个师团、2个支队加上特种兵、海军陆战队及舰艇部队共10万余众向我进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指挥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中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又称湘北会战)爆发。

9月18日,日寇主力进犯湘北,中国守军第15集团军司令关麟征率第52军、第37军、第79军等部迎战日寇。9月22日拂晓,日军集中炮火轰击新墙河雷公山、草鞋岭一带,随即敌人步兵、炮兵在战车配合下轮番猛攻我第52军覃异之第195师1131团第3营笔架山阵地。营长史恩华率部浴血奋战、顽强抵抗两昼夜,敌我双方伤亡惨重。至22日激战之中,师长覃异之电话令史恩华:“如无法支持,不得已时可向东撤。”史营长回答:“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坚守不退直至黄昏,营长史恩华与500多官兵于笔架山阵地全部壮烈牺牲。只要提起中日第一次长沙会战就一定会讲到史恩华营,而当地老百姓对“史营长”打日本鬼子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打完仗以后,日本兵让老百姓去山上收尸,附近的村子老老少少去了上千人,都想看一眼这些打了四天的中国兵。

到了山上,老百姓全都跪在地下,满山遍野,碎尸横陈,没有一具可以完整收尸的,百姓们无不放声大哭。

据记载,战后,为褒奖史恩华营的悲壮事迹,“国民政府在当时激战的地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2005年5月31日,6月12日,潇湘晨报的记者邹容两次专程来到傅朝村寻找史营长的墓地与纪念碑。

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都说“当年是有墓,有碑”。墓两座,一前一后,前大后小,前面大墓埋史营长的士兵,后面的小墓就是史营长。

“不过,现在墓没有了。五几年还是六几年吧,改田,改掉了。”

“里面的尸骨呢?”

“那没有了。扔掉了吧。扔到河里。当时是国民党的墓,没有人敢收。”

“碑还在吗?”

“不在了。”

6月12日黄昏。与傅朝村相邻的张平村村民方仁富、甘军强,正在傅朝村拖化肥,听说记者要找史营长的墓,立即将他们带到距村子200米左右的木家渡。

一丘绿油油的稻田,在斜阳与微风中,沉静无声。

“这个田,原来就是史营长他们的墓。”

随后,他们又带他们翻过一座小小的,遍布红壤的山头,去了张平村。在一口水塘边,一个村民用手刮掉一些泥层,一块青石板露出了边角,“这是耳碑,没有字,有字的正碑,不知道哪里去了”。

“中华魂史营长之墓”——在记载中,那块碑上应该是这8个字。

72年来史恩华的故事家族里只是略知一二,也从没想过去考证。2011年6月,两张来自台湾档案馆的照片激起阵阵涟漪,家族里的人顺着仅有的线索如抽丝剥茧般的找到了潇湘晨报的记者邹容,看到了马正建写的《长沙会战纪实》,这才还原了史恩华当年的英勇事迹。

史恩华,黄埔八期毕业生,生于1910年,籍贯湖北沔阳,家住武汉市汉阳晴川街五号。牺牲时年仅29岁。来自台湾档案馆的“烈士事略表”中记载:刚正严肃,不苟言笑,有超凡之壮志。当年他新婚三天就上了战场,因此也没留下后人。

史恩华还有一个哥哥—史恩荣,为黄埔七期,生于1908年,家住武汉市汉阳新街十二号。1937年时任第52军覃异之部营长,在台儿庄战役壮烈牺牲,年仅31岁。死后抚恤全部由父亲捐给了抗战,留下一个二岁的女儿,从此成为孤儿。

了解了这段历史后,2011年7月17日,家族17人迫不及待地汇集到湖南岳阳县傅朝村新墙河畔祭扫亲人史恩华。在岳阳市我们首先与《潇湘晨报》记者邹容一行人汇合了,2005年6月,她就在寻访史恩华的英勇事迹,如果不是她的报道在7月初被我们从网上找到,如果不是她的鼎力相助,我们也不能这么快就来到新墙河。此次一起前往新墙河的,还有岳阳市政协研究抗战文史的唐华元老先生。73岁高龄的唐老先生精神矍铄,冒着酷暑与我们同行,还不停的向我们讲解。

在邹容记者和唐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当年战役推进的方向,从北往南前往傅朝村。谁知车行到筻口的时候,因为道路维修,不能按原定的方向前进,只好在路边的一个小酒店休整、吃午饭。大家围着唐老先生,听他讲述当年的战斗。

这时,旁边一桌的一位中年人忽然走过来说:你们说的史营长我们知道啊!我的父亲和叔叔当年经常给我讲他的故事呢!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一时间,大家唏嘘不已,端着酒杯互相敬酒。至此,我们才真的体会到,史恩华的英名在岳阳县当地真的是家喻户晓。午饭后,我们在那位中年人的指引下,绕小道继续前行。终于在正午时分抵达当年的阵地---笔架山。葱茏的笔架山在清清的新墙河陪伴下,安静的迎接我们,一如70多年前史恩华率领部队到来时。仰望山头,不高,坡度略陡;南坡顶稀疏地长着两颗松树,满山都是一人深的青草,在酷热的阳光下散发着温暖的草香,翠绿耀眼。河边,遇到一位挖沙人,听说我们是史家后代来探寻阵地,热情地指点我们当年战斗的方位。原来,他虽没亲眼见到惨烈的战斗,但自小就听村里的老人不断地在描述,在山上放牛的时候还经常到战壕里玩耍。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爬上了山头。唐老先生也执意要上山,在大家再三的劝阻下才停下了脚步。登上山头,南岸的傅朝村一览无余;北坡下是郁郁苍苍的松树;远处是连绵的山丘。笔架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护卫着傅朝村。山野寂静,松林低首,青青的草掩盖了战斗的痕迹,留给我们无尽的回想。耳边似乎有枪炮,有怒吼,有决不放弃的铮铮誓言。回到山脚下,面对着笔架山,17名史家后人垂首默哀,向英勇的将士致敬!并且,以笔架山为背景合影,将70年来的思念带回去。新墙河只是一条长不过百余里,宽不过百余米,深不过几米,水最浅仅没处过膝盖的小河。当年她饱受日本侵略军的蹂躏,而中国抗日军人宁死不屈,在日军疯狂的炮火声中奋勇抵抗,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如今这条弯曲的小河在明媚的阳光下静静地流淌,唯有笔架山雄踞新墙河畔,无声地见证当年她的悲壮。

离开笔架山,我们渡过新墙河来到了傅朝村。湖南老兵志愿者之家的4位志愿者也在此等候多时。虽然是第一次见面,然而史恩华这个名字把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彼此间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村里的人听说我们是史家后人,来寻访史恩华当年墓地,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带我们顺着蜿蜒的田间小路来到了一块水田。人们告诉我们,当年这里曾经有两个墓地,大的埋葬的是500余名官兵,小的是史营长的墓,墓前还有一个两米高的碑,碑上刻着“中华魂史营长之墓”。在那个荒谬的年代,墓和碑都被毁掉了,改成了稻田。今天,绿油油的稻田在夕阳和微风下,轻声传递着我们的到来。其实,无所谓墓和碑了,当年500将士誓死守卫的,不就是这一份祥和与悠然吗?没有了墓和碑,我们在稻田旁边拢起了一堆沙土,插上香,一样可以祭拜先烈啊!即使是迟到了70年。

(本文略有删节)

来源:网络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