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费市场回暖 中国企业要创新

3月中旬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月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1.1%,远好于市场预期的0.5%,创出新高。而此前1月美国消费信贷按年率计算增长7%,亦表明美国消费在持续回暖。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至2020年美国将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消费增长国。如何解读中美未来消费市场变化?《经济观察报》专访了埃森哲大中华区消费产品和服务行业董事总经理黄伟强。 

经济观察报:美国2月消费市场持续回暖,而当月中国“新华-银联中国银行卡消费信心指数”(BCCI)为86.20,环比及同比分别下降0.90和0.49。如何解读中美消费市场的变化? 

黄伟强:美国家庭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高达71%,而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和金砖国家,这一比例约在50%和60%。与之相比,尽管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崛起的网络消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中国的内需消费,然而中国经济尚未转型为“内需型经济”。过去12年,中国近9%的年均经济增速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据我们统计,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比较小,其中,家庭消费占GDP增长的比重从2000年的46%下降到2010年的34%。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未来消费品行业增长趋势是什么? 

黄伟强:我们的研究显示,至2016年,全球经济预期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对由消费者驱动的市场而言,如果消费品企业能积极改进其关键能力并行动,消费品行业在发展中国家有望获得3.5倍于现状的增长,而在发达国家的增长更会达到近10倍。 埃森哲预计,至2020年,美国将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消费增长国。同时,除美国外的其他发达国家,消费将会走低。由于失业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欧盟国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比长期平均水平低12%。 

经济观察报:哪些因素在影响这种预期的增长? 

黄伟强:起决定作用的大概有三大类人群及其消费模式:一、网络消费者。我们的消费者调查显示,73%的顾客已利用网络购买产品或服务;53%的顾客利用社交媒体与家人、朋友、意见领袖等互动,并常在购买决定中受到他们影响;30%的顾客能参与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环节。二、独立消费者。40%的顾客期望产品或服务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38%的顾客追求独一无二的购物体验;为获得更高层次的产品或服务,35%的顾客工作更多。此外,还有一批消费者刻意与外部社会隔绝,相较三年前,有近五分之一的顾客延长了他们的关机时间。三、协作型消费者。47%的顾客更注重锻炼、保持健康;51%的顾客在购买时会考虑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25%的顾客乐于购买二手物品或进行租用。 

埃森哲最新报告《赢得中国消费者》显示,消费品企业能力欠缺,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为“内需型经济”的瓶颈。企业围绕消费者忠诚度的竞争异常激烈,同时成本增加、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和越来越复杂的人口、地域格局导致中国消费品行业的竞争更加复杂。因此,消费品企业还需要通过管理营销渠道、打造个性化服务、提供超越顾客预期的体验以及不断进行创新来谋求生存之道。

本文留言

作者巢新蕊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