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也需要一场“西进运动”

 2013-03-29 12:4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大国崛起,独缺一角。

中国在总量上超越日本,已历两年。东部最近总被重重雾霾笼罩,亦令人疑问,没有雾霾的西部,为什么恰恰是塌陷的一方?

无论国家还是城市的崛起,均有其独特的时势。

中国重新崛起的本质,亦在于抓住了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改革开放,重新融入世界体系。承接欧美及日本,香港等地的产业转移,完成初步现代化。

全球产业链的转移路线为,从欧美到亚洲四小龙等后起发达区域的转移,再到最广大的后发国家的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既是中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历程,亦是参与全球产业链获得的回报的过程。中国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而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产业链的上端,中国与其互取长短,形成了基于现实的国际分工。获益巨大。

事情正在起变化。

2011年,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大国初步崛起,同时,随着三一重工等装备制造业的兴起,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竞争日益增强,互补性有所减弱。在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更是直接冲突。由此,中国向高端产业领域发展的战略,受到了欧美的阻击。几乎在所有主流的产业领域,核心技术都被掌握在欧美手里,中国处于国际U形产业链条的低端,更为严峻的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力成本的提高,将使中国面临越南,印度等国的竞争,在低端领域亦受到阻击,形成了两线作战的险峻局面。

中国未来的希望何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社会领域,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在区域经济战略层面,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

中国的东部由于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已经率先完成了崛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横空出世。同时,正如社会领域的贫富不均一样,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亦造成了东部崛起,中西部塌陷的怪局,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8000美元,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为4000美元,只有东部的一半。如以经济总量论,则东部占比达到60%以上,而中西部大约各占20%左右。如中西部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则将催生巨大的经济能量。李克强在视察湖北的时候曾用围棋比喻中国发展战略,称既要抢金边银角,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即直言中西部的崛起。

共同富裕,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战略命同一线。而区域经济的均衡战略,其本质,仍然在于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从发达区域,向后发区域转移。

当下,中国沿海区域传统产业已经饱和,造成了普遍过剩,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最近几年,东部发展的速度,已经明显低于中西部,中国急需扩展新的战略空间。

东部企业西迁之后,可以专注于高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或者是总部留在东部,市场与生产转移到中西部。而东部企业的迁入,将是中西部区域的巨大机遇。

互补是西部跨越式发展的根基

就全国而言,中国东部人口和产业的发展,均已基本饱和。如江苏,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人口已超7000万,浙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亦超5000万。而广东素称中国的制造工厂,地不足2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已经超1亿。而新疆、青海、西藏一部,内蒙古一部,其面积总和,大约为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足3000万,空间巨大。其余内陆腹地大省,如四川、河南等,人口亦近亿,有着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如河南省人口就过亿,相当于15个瑞典,未来如企业西迁至此,将解决大批人口的就业问题。

中国与其它大国不太一样的是,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甚至是倒置。

中国东南部雨水充沛,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但是,矿产等战略性资源短缺,中国西部缺水,就通行的眼光而言,不适合居住。但是战略资源丰富,西部煤炭,铁矿储藏量分别占全国53%和30%。目前,天然气约占87%。西气东输从新疆,经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直至上海。横跨九大省市,改变了中国整个的能源结构。

而中国战略资源与居住环境的错位,造成了发展的互补性,中西部长期未能发展起来,某种原因在于,中国改革以后,长期以来坚持外贸立国,主流的制造业主要是与欧美市场互补,横亘在国内的林立关卡,以及诸侯经济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全国一盘棋局面的形成。未来,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统一,东部与中西部的互补性,将更为凸显。

目前,由于中国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而多元的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转移是从三层面进行的。

第一个层面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目前,很多城市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县域经济非常落后。而未来的产业转移,同样表现在城市内部的产业转移。如,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向郊区拓展,顺义,昌平的高新技术,亦庄的兴起等,都是如此。

第二个层面的产业转移,是在同一个经济区内,发达区域向后发区域的转移,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内的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区域的转移。一直以来,珠三角的发展与广东其它区域的发展差距巨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珠三角城市普遍发展缓慢,产业升级难以完成,战略腹地受限,这个时候,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地域的产业转移,已成必然之势。

最大规模的的产业转移,是从沿海区域向中西部区域的转移,如,江西如安徽成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湖南与江西,广西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成都的西部财富中心等。

十一五至今,国家出台了七十多个国家战略。如此密集的区域发展规划,表明了中国全面崛起的巨大决心。在这一轮发展中,来自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将至关重要,正如中国的崛起是适合承接了欧美和香港的产业转移一样,在未来,中西部的普遍崛起,亦将对于东部产业转移多有借重。

从全球发展历史来看,大国的强盛,莫不伴随全国的均衡崛起。美国的崛起,最为典型,持续数十上百年的“西进运动”,使荒芜的内部大陆,成为富饶之地,美国才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造就旺盛的内需,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一大国。而中国目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亦是一部类似的西进运动,地藏菩萨曾发誓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同样,中西部不振兴,中国无从谈崛起。

随着中国广阔内陆产业转移的完成,中国将形成一个U形曲线产业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研发和高端的产业核心区,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中心,而加工制造这个U形曲线的底端集中于中西部。

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是中国改革初期腾飞的第一推动力。,“西进运动”则将是中国未来时代的第一推动力。而前者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亦将被后者的内需导向模式取代。

地缘经济战略的变局

此前的大西北,基本属于边疆区域,从中国的经济版图上看,处于边角之地。但是,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从亚洲乃至全球战略眼光看,中国的西北,却刚好成为亚洲腹地。举世闻名的欧亚大陆桥,即从中国北部沿海,直接贯穿整个大西北。由此,从全球视角看大西北,其战略价值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古代的丝绸之路,即是中国经营西域的战略。今日,西部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

中亚争雄,各方竞逐。印巴分治,自削其枝,俄罗斯虽强势,但是偏北,不在枢纽之上,其他国家虽险要,但却都是小国,唯有中国,东向扼中亚之咽喉,为这一世界最广阔腹地的东部起点。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与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具有巨大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泛,为此,国家在喀什设立特区,亦是基于此种考虑。西进成功,中国才可成为既兼顾东西,兼具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真正超级大国。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两大模式

最近几年,产业转移方兴未艾,东部的很多传统产业,均在向中西部转移。但是,重重雾霾,对于中国的产业转移,构成了巨大挑战。去年底到今年,中国遭遇雾阴霾天气的区域,竟然达到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上百个城市。关于地下污水问题,亦被摆上桌面。发生在西部四川的什邡事件,已经表明并非什么产业都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不仅生态资源脆弱,更是长江、黄河等中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很多地方需要保护。

为此,中西部的未来发展,必将是跨越式的,而非平行转移。

跨越式转移,包括两大策略。其一是反梯度转移,适用部分特区区域,如水源,限制开发区域。在此方面,广东河源可能能为西部广发区域借鉴,河源是广东重要的水源地,传统产业一直受限。河源近年的发展,奉行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的“三反”模式,主要发展新兴产业,以及自深圳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西部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除了对东部供应初级产品外,还可以发展化工等领域的高端产业,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同时,带动机械、电力等行业发展。

中国的边角,变为亚洲的心腹,亦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变。特别是新疆,地处中亚要冲,成为连接中亚的枢纽。中央在喀什设立特区,其产业规划,即可见西部未来地区普遍的产业重点。喀什的四大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科技、能源和边贸、生态农业和建材、矿业、旅游等产业。

其二是集群策略,尤其适用于中部区域以及西南。皖江城市带,中三角,中原经济区等。在这些区域,应该大规模转移传统产业,并且形成产业集群。富士康迁移到河南,联合利华等迁移到安徽,在这两地形成传统产业基地。即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而重庆则已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成为西部IT产业基地。

完成产业迁移之后,当地产业与转移产业,应形成互补。如在西部,青海和内蒙的畜牧业,新疆的棉花产业优势需保留。武汉等传统重工业基地,在承接轻工业转移之后,可以改变轻重工业比重失调的问题。

“西进运动”的借鉴与教训

美国的西进运动对于解决发展为集,均衡区域居功至伟。但是,其中过程,绝非牧歌一样美好,亦经历了重重阻力与挫折,有众多失误。

中国和美国同为大国,而且广阔多远,借鉴美国西进运动的经验,势所必然。尤其是在西进运动的政策配套方面,中国需大力调整相关政策。

为鼓励土地的开垦。美国政府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该法使每个符合要求的美国公民都可以无偿获得160英亩的土地。西部原本荒凉的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开垦和利用,大大加速了土地开发过程。未来,中国亦需要在西部开放土地政策。 在居民转移到城市后,广袤的西部土地,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的试验先锋。在土地产权改革上大力突破。而在发展农业方面,缺水的以色列,值得中国学习。

中央政府还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于一些牺牲发展的地方,应该给予补偿。如西部一些大河源头,既然限制开发,就应该给予补贴,不然就亏欠当地了。中部的长江流域也存在这个问题,如鄱阳湖,洞庭湖区,一些地方要限制开发,就需要给予补助,否则当地被迫发展,环境破坏谁负责,不发展则陷于贫穷,又是谁来拯救?

此外,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投资,此前并不公道,而且可以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京津沪渝等“嫡子”得到关照太多,动辄数千上万亿砸钱,而很多中西部急需扶持的地方,反得不到帮助,未来这种按照政治地位排队分配资源的模式必须摈弃。中央需有限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在基础设施,公路,水电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更多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需要开通。

除了国家投资这种显性的资源投入,中央需更多倾斜中西部之外,各种隐性的资源,亦需大致做到公平。如中西部人才紧缺,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缺乏,大批高校集中于北京上海,未来能否将高校,尤其是国立高校均衡迁移至全国各地,充实中西部教育资源?美国西部名校众多,加大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等名扬世界。而中国最著名的高校,全部在北京。同此类似的是央企扎堆于北京,亦应迁移至全国各地。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少数民族问题。与其似当下给予各种补助和优惠,不如给予机会,将少数民族彻底纳入到大开发之中,发挥其才智与热情,使其具备更强创富能力。万千恩赐,不如机会公平更让人心服。

而美国西进运动教训,亦足以警醒中国。在美国持续百年的西进运动中,开发过度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造成了“黑风暴”之祸,今日中国已经出现了沙暴,地陷,雾霾等灾害,如未来不能有效保护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则危害更久。中国未来需走出一条既快速发展,又有效保护环境的道路。

此外,盲目建设与资源浪费值得警醒。鄂尔多斯作为一个并不适合居住更多人的西北城市,竟然高楼林立,鬼城恶名远扬。近期十堰,兰州等中西部城市劈山造城,令人担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博客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