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展出的“越王勾践剑”。
剑是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美称。
上古时代的刀剑大都是青铜器。剑的历史比刀久远,刀的出现使剑退出了历史舞台,剑不再作为军用武器,而流入民间,成为少数人练的兵器。
剑产生在商代,当时的剑一般较短,约为20~40厘米,呈柳叶形或锐三角形,所以剑最初也为青铜制造。西周时代,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远者以弓矢射之,近者以戈、戟、矛等长兵器争斗之,唯有肉搏以剑击之。故剑的作用不是很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步战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断加长。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
春秋之后,因为步兵的兴起,剑作为一种武器开始受到重视,长度在28~40厘米之间。尤其是在吴越地区,因水道纵横,车行不便,而使剑的步兵却能发挥出很大威力,所以铸剑水准远高于中原诸国。当时有名的铸剑大师欧治子和干将、莫邪夫妇即生活在吴越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车战的式微,剑作为一种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视,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提高了剑的威力,战国晚期,剑的总长,从早期的50厘米达到81~91.3厘米。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增加到100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层铬盐氧化物,显现著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陕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几乎有如新制,而其它兵器如:铍、矛、殳、镞等也都是应用此法。
这种长度的青铜剑,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于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长剑硬度一如经过处理的中碳钢,却能具有这种长度,出土之后颇令人不敢置信。
经过学者研究,发现其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据说兵马俑出土时,有过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的实例,移开碎片后,长剑立即反弹恢复原状,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此时可说是青铜兵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