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官方数据呈现出怎样的中国经济?(组图)
中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出现反弹,但是关于这些数据可信度的怀疑仍然存在。
《华尔街日报》“中国实时报”栏目的一名实习生试图挖出一条通向国家统计局密室的隧道,我们认为真正的数据藏在里面。不过他只有一根一次性筷子,所以他可能要花些时间了。
与此同时,为了弄清楚中国经济的真正状况,我们已经收集了一系列替代数据。看看这些图表吧,这比用一根细木头撬开水泥地面要容易多了。
中国官方的GDP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经济增速只是适度放缓,并且与中国政府的预期相符。2012年7.8%的经济增速只是稍低于2010年的10.4%,并且超过了政府7.5%的目标。但是真实情况可能远没有官方数据显示的那样美好。
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的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Green)说,官方的数据低估了通胀水平,并因此高估了真实的经济增长。王志浩用衡量服务业通货膨胀的另一种指标计算得出,中国2012年的GDP增速为5.5%,这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进入硬着陆的范畴。
中国的零售数据同样无法准确地反映出真正的家庭支出水平,该数据一直高于计算GDP数据时用于衡量家庭消费的指标,后者更为精确。
其他家庭消费指标显示收银机响得没那么快。在截至2012年11月的季度内,耐克(Nike)大中华区销售额同比下降12%。运营肯德基快餐连锁店(KFC)的百胜餐饮(Yum!Brands)2012年第四季度同店销售额下降6%。麦当劳(McDonalds)从2012年10月至今年1月的销售额也呈下降。这些都与显示第四季度零售总额增长14.5%的官方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单个公司的业绩可能会因为特殊的原因而受影响。比如百胜的销售额就受到了食品安全丑闻的打击。
反映零售业活动的更宽泛指标没有公司财报那样糟糕,但也不像官方零售总额数据那样惊人。
2012年12月的尼尔森(Nielsen)快消品销售指数同比增长9%。独立调查报告中国经济黄皮书(ChinaBeigeBook)则显示,第四季度61%的被调查零售企业实现了销售收入的增长,高于第三季度58%的比例,但仍然低于上半年水平。
购买乘用车的支出是家庭开支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去年的乘用车销售情况也不理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hinaAssociationofAutomobileManufacturers)的数据显示,12月销量仅同比增长7%。由于还有车企强迫经销商囤货这一因素,卖给终端用户的数量可能更低。
就业指标则较显乐观。汇丰(HSBC)PMI中的就业指数在12月回到50以上,1月份继续保持,这说明企业招聘数量有所提高。百胜报告称第四季度员工的工资同比上涨10%。这两个数字都跟官方数据保持了同一趋势,说明劳动力市场紧俏、工资在上涨。这应当会对2013年的消费增长起到支撑作用。数据还说明中国经济可以在失业率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承受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数据及时、准确、详细,所以贸易数据一直是中国经济指标中的亮点。可惜这种声誉在过去两个月受到伤害,人们抱怨出口数据可能被夸大了,夸大幅度还不小。
官方数据显示出口在进入2013年之际呈复苏之势,去年12月的同比增速为14%。但内地出口香港数据与香港从内地进口数据之间呈现越来越大的差异,这说明其中可能存在虚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中国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Kuijs)说,出口增长幅度最高可能被夸大了4个百分点。
出口前景似乎也不太乐观。1月份汇丰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5,只是略高于荣枯分界线。贸易信息公司环球资源(GlobalSources)2012年11月份的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预计2013年的出口将会增长,而2012年上半年进行调查时有93%的受访者预计2013年出口将会增长。
中国官方数据饱受非议。过去几年,国家统计局采取大力措施改进关键数据点的收集和上报。它最近还将官方PMI的调查样本扩大到3,000多家企业,远远多于汇丰PMI约400家公司的样本。
仍然存在的问题更多地是出于技术原因,或是与迅速变化的中国经济保持同步的难度,而不是蓄意误导。那些非官方指标也有自己的问题,其代表性常常赶不上它们希望取代的官方数据。
虽然如此,有两点似乎值得注意:首先,很多替代性数据显示出的趋势跟官方数据大体一致,2012年增长速度放缓,年底时增速有所反弹。第二,实际放缓程度可能比官方数据所显示的要大,反弹力度可能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