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式孝心,你流泪了吗?(图)

 2013-02-16 23:1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成长是什么?----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做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

每年的大年初六,是母亲的生日。照例我们为人子女的是要聚在一起为母亲贺寿的,今天是她请客,我们刚刚结束了一顿“大餐”,母亲讲她有退休金花不完,然而我们知道她是为了子女付出,而无怨无悔。因为她那点退休金真的是少的可怜,她的日常开销却同是少的可怜,我们时常会“教”她如何多花钱,但母亲毕竟是节省惯了,在她的认知中,只要能穿暖能吃饱,剩余的钱能存下来,就是给子女积攒的财富,母亲那一代人,没有索取的概念,只有付出全部。

我携小儿从她那里告别,转回自家中,就看到网络上一片哀伤的叹息,大抵都是为了即将结束的新春长假,就要离开家乡,返回都市去了,所以,悲从心底油然而生。因为我和母亲都在同一座城市,虽然平日并不怎么常常陪伴在她身边,倒也少不了时常打电话互问安好,所以对那些发出哀叹之声的朋友,他们的感受并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刚才母亲送我出门的时候,同样也是穿好了棉袄,在楼门口再三叮咛路上注意安全。想必也是看着我和小儿的背影走远不见后,才转身回去的。每每想及藉此,也是无尽地惦念在心头。

这一位网友写的最为悲戚:年初五的早上,天上飘着雪花,我背着简单的行囊从老家走出,老娘一直送到村东头,头上身上沾满了雪花。我停住说,“娘,您回吧”。看着娘一头一身的雪,我的眼睛潮湿了,“娘,您要保重身体”。我忍着不让眼泪淌下来,转身向前走去......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可以说对几代人都影响至深,仿佛那个让年轻人无法释怀的父亲背影,啃噬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常心怀咎责;而《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随形,牵动着万千远游孩子的心无日不宁。可是,这温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受?


父母双亲的背影(看中国配图)

中国式父母讲求的是“你好了,我就好了。”而随着时代变迁,观念更替,我更希望给我的孩子灌输另一种观念“我好了,你就好了。”我会告诉他:“你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被父母绑缚的孩子如何能走得畅快淋漓?”也许,随着我老去的年龄与身躯,想法还会变,当病痛来袭,会更希望身边有子女陪伴,但是,人活一世,并不圆满。为人父母,既然讲付出,那就请珍重自己。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生活,就不会早晚盯牢儿女,唠叨着他们赶快结婚生孙子以填补晚年生活,却往往制造了“隔代教养”诸多后遗症。要不就日日巴望着孩子回家省亲,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饮食,孩子走后又留下二老相对无言、各自心酸。这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式孝心何去何从?

现代社会中整个亲情关系难以轻松,总是在无奈、辛酸、心疼、负疚、讨好,还要照顾别人情绪里的小心翼翼,一旦对方的表现或反应不如所望,爱恨情仇、创伤愤怒就会接踵而来,这不正是我们平常总能看到的家庭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吗?

中国人认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传承于古时的农业社会,那时候社会分工少,更讲求家族式发展。而随着时代变迁,这句话的后半句“游必有方”就更显现出来,远离父母,离别家乡,必定有原因和道理。放在当下,就是快速发展的社会行业分工精细且交叉发展,造成的人员流动趋势不可避免。但是,又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将父母安排在身边,一边工作一边供养的程度。这需要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最重要的是社会福利或者说人口红利,远不及人们的预期。因此,我们才习惯了用煽情掩来饰经济现状的落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化的形式更加严峻。据目前最新的人口数据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划分方法,只要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人口社会。最直接的后果是劳动力人口要供养的老龄化人口压力徒增,再加上社会相关制度跟进的滞后,让中国式孝心越来越力不从心。

以前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而如今养孩子像养特种兵一样,从小就武装到各个细节,参与各种培训班,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让中国式子女的性别教育没有了。过去家里孩子多,通常是大的男孩子带着小的男孩子养,大的女孩子带着小的女孩子养,而如今养出来的更多是宅男宅女,性别表现却越来越模糊,男孩子没了阳刚,女孩子没了婉约,全像是流水线上出来的模子,个性与素养愈发地成了稀缺的品质。缺乏独立性与自信的一代少年,如何让他们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式孝顺是个艺术活,能不能做好却是技术活

谈到中国式孝顺方式,以砸钱方式最多,在物质上满足老人,做的更好一些的,会在精神上抚慰老人,最常见的就是将老人接过来一同居住,然而,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时常会闹出矛盾,影响彼此的感情。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实:有出息的孩子基本没有放在父母身边的。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养女孩好,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当父母住院的时候,到医院去探望父母的,男孩都是穿皮鞋的,女孩都是穿拖鞋的。原因就是男孩都是来去匆匆,放下水果补养品说几句客套话就走人了,而陪伴在老人身边伺候着的,基本都是女孩子,在医院待的时间长,穿拖鞋进进出出的比较方便。还是那样讲,计划生育法让这种选择越来越没得选了,就一个孩子,赶上生病住院的时候,是穿皮鞋的还是穿拖鞋的,那就看父母的福气与运气了。这又怎么不是一种无奈呢?

中国人讲孝顺,今年过年的时候,婆母还对我讲解了一番这两个字的含义,她讲:“孝顺,多行孝才会事事顺。”我却固执地认为:养老还是要靠国家!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国家的人,况且我们总是吹嘘这是个文明古国,所以我们要讲文明的呀。讲到国家养老,不得不提两个例子。有一新闻讲一位古稀老人赶上了“好政策”要办养老金的申领,他要交齐4万多块,然后每个月可以领到72块钱的养老金。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他要领46年才能将这4万领完,当然了,咱也不排除这国家的“好政策”会更好,唯只愿此老人能够长命不朽。又想起另一则新闻,讲一老人每月领3块钱的养老金。别说3块钱养人了,养狗都不够......即便如此,还有官员讲延退,一退就是五年,让我们死在工作岗位上吧。

我们的养老制度,始终不够明朗,始终让老百姓看不到养老的希望。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经过8年酝酿之后两会之前终于公布,但让公众遗憾的是此改革方案并没有把公众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当今分配问题的最大不公、矛盾最突出的养老金统一问题写进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去,给公众留下了最大的悬疑。那好吧,当国家担负不起民众的生计,所有的生存压力只会是进入一种恶循环,就像养老,就像中国式孝心的表达,就像是春运造成的中国式大迁徙,每一处镌刻着感伤与疼痛。

中国式孝心就是在我们文化教育根底里过度强调“孝亲”,这究竟对我们的亲情关系演变是正向还是负向居多呢?以今日社会普遍欠缺人文素养来看,我倒宁愿先求完善个人,亦即子女修养好自己,理解个体独立的意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则就不需要依附别人的情感关系,以证明自己存在,也不会动辄担心或论断孝顺与否了!

不要以为你现在年轻力壮,我们的父母也曾年轻过,你也会有老去的那一天。中国式孝心固然有待改善,而善待老人孝敬父母却是人心德行,渊兮似万物之所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天涯论坛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