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醉如泥”中的“泥”竟是一种水虫

千古“泥”之误

泥是生活中最常见之物,却实实在在有误解之嫌。翻开报刊和词典,常见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种望文生义其实是一种误解:这里的“泥”是指一种水虫!

“烂醉如泥”一词源于我国典籍中的“醉如泥”一词。南朝宋人范晔所撰《后汉书·儒林传·周泽传》中载:“泽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这段话是说,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周泽,常常斋戒后睡在斋宫里面。他的妻子来探望。周泽非但不感激,反而以触犯禁令的名义,将妻子下狱。人们同情其遭遇,作诗曰:“周妻命不好,一年三百六十天,周泽有三百五十九天在斋戒,就有一天没斋戒,但却喝得烂醉如泥。”

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元稹诗有“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之句,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可见,“醉如泥”一词在我国古代是妇孺皆知的。

既是民间寻常用词,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书中,对“醉如泥”中的“泥”作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明确指出,“泥”是一种特殊的虫子,水生,离开水便呈泥状,如醉酒一般。明人张岱在《夜航船·四灵部·虫豸》中解释得更为清楚:“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故诗人讥周泽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绿》、宋人洪迈在《对雨编》、明人陈继儒在《群碎录》、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等典籍中,都有类似的记载,就连清代的百科全书——《康熙字典》也做过这方面的记载。从这些典籍中得知,正是由于“泥”“失水则醉,如一堆泥”,跟有些人醉后的姿态很像,于是,人们就习惯用“醉如泥”一词来形容一个人醉后的形态。其前加一个“烂”字,进一步突出了醉酒的程度之深。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