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露天的住所
如今,身患疾病的他渴望有一个温暖的住所
今年冬天寒冷无比,在沈河区一处地洞里,住着一名75岁孤寡老人,严寒里他蜷缩在地洞内,盖着破被子和军大衣,被窝里抱着小狗和小猫取暖。
12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自称是沈阳人,曾当过教师,几经波折到外地多年再回沈阳,户口就找不到了,现在连低保金都没有,平日以捡破烂为生。随着一天天变老,老人的身体已经不起严冬的考验,做梦都想有个过冬的住所。
他:不讨、不偷、不抢、不骗
12月10日,本报A8版曾以《“看到的,请帮帮他们”》为题,报道了网友刊发的一则微博图片线索,一名70多岁的老人领着一只小狗在文化路某大型超市避寒,虽然老人从不伸手管路人要钱,但仔细端详的确能看出他身处困境。当天,记者到该超市寻找老人未曾找到他的身影,只是听说他是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12月20日中午,在文化路某大型超市,记者终于遇到了老人,面对记者,他显得很警觉,在记者的再三解释下,老人才对记者放松了警惕。老人嘴里叨咕着:“12点多了,它从早上到现在都没吃东西呢,这可咋整?”记者赶紧去买了两只香肠,喂给了小狗,老人才放了心。
某火锅店老板刘先生说:“这位老人有些与众不同,他经常领只小狗在家乐福坐着,他虽然穿得很简陋,但从不管路人要钱,也不偷、不抢、不骗,看起来很有尊严。”
老人告诉记者,他名叫李金钵,1937年生人,今年75岁,由于小时候家庭条件不错,还是独生子,便读了6年书,会写毛笔字,会说日语。当着记者面,老人还随口说了几句日语,发音很像样。超市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写字可好看了!”
老人自称曾在一所小学当过体育老师,1966年他去了黑龙江、大连,1976年回到沈阳,他的户口档案就找不到了,家中房子也被夷为平地,因此现在他一直没有低保。老人的父母早已过世,他也一直未婚。由于没有工作,他曾倒过粮票、布票、车票,住在火车站附近,年迈时便沦落为捡破烂的,露宿街头。
他的家:地洞、破烂和猫狗
当记者再三表示自己没有恶意的情况下,老人才告诉记者,自己住在沈河区的一处地洞里,但考虑到人身安全,具体地址他不许记者透露。记者跟着老人爬过80度的陡坡、翻过栏杆,才来到老人的家——一处冰冷的地洞跟前。这里位置十分隐蔽,也很危险,一不留神很容易从七八米高处跌落。
老人所住的地洞里是各种捡来的破烂,老人睡觉的地方在避风处,头后方的风口已被他用报纸、纸壳糊上,但地洞另一侧是完全敞开的。洞里的地面是黄土,老人的褥子就直接铺在黄土上,天冷的时候旧衣服也被用来当做褥子和被子。
老人平时以捡破烂和捡饮料瓶为生,收入很少,主要靠捡拾垃圾箱里的剩饭剩菜,有时在街边烧点火把凉饭菜热一热就吃了。老人的地洞里养着小狗黄黄和三只猫作伴,晚上,老人就在被窝里搂着猫狗取暖。
居住环境恶劣老人疾病缠身
老人感叹到:“每年过年的时候最难过!”由于过年饭店都要关店休息一周,老人一点吃的都没有,连垃圾箱里都难觅路人的残羹冷炙,去年春节老人整整饿了8天。
寒冷的地洞环境恶劣,加上老人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本来很健康的老人今年开始疾病缠身。老人一边抽着老旱烟,一边叹着气地说:“我从今年夏天开始,身上起了大片的大红疙瘩,然后就是哮喘,差点没死了。我捡瓶子攒的那点钱,看病吃药全都造进去了!”记者问:“一共花了多少钱?”老人瞪着眼睛认真地说:“足有三四百元哪!”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生病的老人开始对自己的穴居生活不太自信了:“今年冬天太冷了,要是能有个住的地方就好了,能避寒就行,能住到明年5月开春就行。”老人没有收入,没钱租房,有个住所这种想法只是一种奢望而已。
记者与沈阳市救助站取得联系,救助科负责人王科长告诉记者,根据民政部及辽宁地方规定,救助站实行自愿接受救助原则,救助站并不是流浪者的长久居住地,救助站一般接受的外地流浪人员居多,且均在10日能遣返回乡,无低保的由原籍负责为其办低保,而沈阳本地人则大多已享受政府的低保金。
该负责人说,像李金钵老人这种户口找不到,又的确没有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十分特殊,但他无法证明自己是沈阳人,就办不了低保,自己又没亲人,无依无靠。这种情况主要是需要解决老人的户口问题。
谁能帮这位没钱、没住所的老人,实现他短暂的住房梦?如果你想帮他,请拨打本报热线:88607000。
原标题:沈阳:75岁老人穴居地洞抱猫狗取暖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