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者有免于“旅游”和“喝茶”的权利

最近,有两件事引起舆论强烈骚动。分别是“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死亡”和湖南湘西凤凰当地小学的“三元营养午餐”。事态发展至今,毕节和凤凰两地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责任人已经受到处罚和问责。显而易见,两地对于事件本身的反思和今后工作的开展将提上议程。在此之外,我们不应忽视两起事件的网络爆料者所遭遇的困境。

据《楚天金报》报道,“毕节五名流浪儿死亡的爆料者”李元龙儿子证实,李元龙在曝光消息后被毕节警方带去外地,“被旅游”了。而浙江在线日前报道,从“三元营养午餐”爆料人小梁的微博看出,她曾被当地教育部门大半夜叫出去“喝茶”。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宽了网民议事的空间,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未曾在专业媒体上报道的信息逐渐在微博和论坛上得以爆料和发酵,引起公众的关注。爆料,本是中性词。然而,由于爆料者多是一副“砸场子”的姿态,因此引得不少地方政府不高兴,不待见,甚至是立即封杀。

众所周知,“旅游”和“喝茶”就是某些地方政府对爆料者表示不高兴、不待见最常用的两种方式。“旅游”,“喝茶”听起来够休闲,够轻松,实际上是“被旅游”,“被喝茶”。自己想想就知道这是很痛苦的。因为,一旦某人“被旅游”和“被喝茶”,就意味着政府开始插手干预了,爆料者随之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对爆料之事关心和继续关注的自由。

政府请爆料者“旅游”和“喝茶”的目的就在于此。并非是在发扬待客之道,而是意图让爆料者淡出舆论中心,尽可能以权力之手干涉“丑事”,进而把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这个意义上,公众自然看得出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思路的“另类”和执政智慧的残障。

那么,政府部门是真的不懂如何正确应对爆料吗?

我看未必。据我了解,现代政治伦理语境下,每一年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会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教授他们网络时代正确应对舆论舆情和新闻媒体的方法。遗憾的是,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培训结束以后并未进行认真学习和反思,一旦出现突发爆料,脑袋中那些生了根蛀了虫的办法会立即卷土重来;另一面,一些地方政府邀请专家学者的出发点早就跑偏——并不是为了与时俱进,学习科学的应对之道,而是直接希望学到一些对自己而言能立竿见影的“武林秘籍”和“防记者偏方”。

明白了以上所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爆料者会被政府请去“旅游”和“喝茶”了。事实上,真正有作为的政府应当重视任何的爆料和质疑,包括那些偶尔听起来十分刺耳的批评。政府部门首先要有正视且珍视民声的态度,把每一个网上的爆料都看作是对自我工作姿态的修正和工作效率的检验,如此才能拥有形象和公信。而如果动不动就邀请爆料者“旅游”和“喝茶”,不仅涉嫌铺张“公款吃喝”,涉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同时还是对自身形象和公信的矮化与践踏。

歌颂和不满,表扬和揭露是一个人自然拥有的权利。在公权力面前,个人无疑是渺小的。但无论如何渺小,只要个人的爆料是真实且负责的,就不应遭到公权力任何不正当、不合理的约束。犹记得,每每发生公共事件,一些政府部门就踮起脚尖表示会尽全力“保护爆料人”。难道“旅游”和“喝茶”就是所谓的“保护”?请记住,权力要谦卑,不能张牙舞爪,爆料者有免于“旅游”和“喝茶”的权利。

本文留言

作者李松林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