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案是否引爆政改(二):中国体制弊端

锋芒毕露的“太子党”成员薄熙来翻船之后,分析普遍认为,中国现有体制如果不变,其种种弊端将让更多的薄熙来现像生成和浮出。

*党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相悖*

“维基百科”介绍,中国体制十分“独特”;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但拒绝“一党专政”的说法;经济上,公有制占主体,政府、中央掌握国家支柱产业,形成国家垄断和市场调配相混合的体制。

有分析称,一党垄断国家资源以及政治和经济大权导致精英手中的权、钱结合成为必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阿塞莫格伦(Daron Acemoglun)和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罗宾逊(James Robinson)在《国家为何失败》(Why Nations Fail)一书中指出,如果权力体系允许精英们为自身利益服务,将诞生出 “精粹体系”,也就是精英们的利益与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冲突并取得优势。 

居住在美国的中国问题观察人士何清涟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当权者的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利益明显冲突。

何清涟说:“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不一致;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也不一致;党的利益正好以牺牲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前提。对党越有益的事情对人民和对中国的前途越不利。”

何清涟指出,薄熙来事件就是精英利益与大多数人利益相冲突的集中体现;薄熙来这名“红色后代”就是中国社会“精英利益”利用特权在财富和权势的博弈中登峰造极的现实版。

*司法仅为摆饰*

中国体制中行政大于司法、政党领导司法,官员监督名为以纪律为约束,实则用纪检代司法,造成法律形同虚设的现状。

中国官媒新华社10月15日报导,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的数字显示,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660多万件,立案64万多件,结案63.9万余件,党纪政纪处分66.8万余人;新华社10月8日在有关中纪委负责人贺国强讲话的报道说,2.4万涉嫌犯罪者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这些官员贪腐案中,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的不到结案数的4%。

中国问题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共党内和政府内编织出的权力网为体制内犯罪行为遮风挡雨,被移送法办的官员通常是没有能够得到权力网庇护或者被边缘化的人。而且,胡星斗说:“大概只有百分之一不到的贪官被查处。”

政府滥权和官员贪腐是中国每年10多万件群体事件的矛头所指。

*薄现象为冰山一角*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博士对美国之音说,薄熙来暴露出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即“腐败、缺乏民主和法治”,敲响了中共的“警钟”。

李成说:“中共党内无论哪个派系,都知道必须严肃处理薄熙来事件,因为它已经不再是薄熙来本人的问题,不再是派系斗争的问题,或者太子党傲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对政权的挑战。”

言论自由和新闻监督方面,北京当局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同时,加强对媒体的控制。记者权益组织“无国界记者”发表的2011-2012年全球新闻自由指数排名中,中国排第174位,位居倒数第六,仅高于厄立特里亚、朝鲜、土库曼斯坦、叙利亚和伊朗。

总之,独揽政权的中共得以“通吃”政治、司法和媒体,将这些本应独立并存、构成监督制约的工具“拿捏”在自己的手掌中为一己之利而用。分析人士说,薄熙来事件偶然,但是薄熙来现象却是中国现行体制下的冰山一角。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