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满大街问“你幸福吗?”结果落下了不少“笑柄”。要是“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先问莫言,或许不至于让央视记者到处去“测量”幸福了。因为,“你幸福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回答“我不知道”,还有谁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达幸福或不幸福?
一个能用千言万语叙事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上找不到答案,可见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至少不会像央视主持人董倩提示莫言的,“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那么就事论事。如果“你幸福吗”仅指某个时候,那么,谁都会有诸多幸福和不幸福。喜事中的幸福和丧事中的痛苦,都不是人生的全部。
央视记者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问的究竟是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还是“这个时候”的时点与时段的即时感受?但不说也明白,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是在获取一个“幸福指数”,把主观幸福感当做一项指标,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但把这样一个涉及到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的问题,归纳为“你幸福吗?”这样的“因繁就简”,无非是想如诸多的“被统计”一样,提取一个皆大欢喜的“幸福指数”。
因此,“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先问莫言就好了,而且还问对了。头戴诺奖桂冠,怀揣750万奖金的莫言都不知道自己幸不幸福,起码可以让央视记者或主持人意识到,他们有可能误读了幸福感。可能董倩问莫言“你幸福吗”是满有把握的,因为他刚得了诺贝尔奖,难道还不幸福?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希望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就能达成对主观幸福感全面而准确的把握。而幸福感在测量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进行测量的时间节点上人们所表达的生活感受,是否能够代表他们在一个时期里的总体生活感受?
莫言之所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还因为“你幸福吗”的提问缺乏科学性。如果通过“你幸福吗”的问卷,是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一种重要参考因素,那么,获取的资料是非常片面的。因此,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如果把这种简单的采访资料,经加工整理后当做一种业绩的渲染,视作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的成果,也难免会遭到“被统计”和“被消费”的质疑。
事实证明,对于“你幸福吗?”不但在深层次上没有得到像莫言这样的高级知识份子的肯定回答,而且在基层民众中也没有获得太多像样的回答。从央视记者在“你幸福吗”的提问遭到不少尴尬后,董倩还会问莫言“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来看,这份调查问卷的初衷,就是认为幸福指数能够作为体现个人生活品质和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却忽视了对于社会发展内涵和人的精神领域的丰富性的考虑。
一个从社会精英到草根阶层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就说明这个问题足以反映出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而当“你幸福吗”连看上去幸福的不得了的莫言也不知道时,即使央视记者在茫茫人海中获得了一定比例的“幸福指数”,还能当做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