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也叫长安鼓乐(俗称细乐、乐器),是从我国隋唐时代一直流传于西安城区及沿终南山一带的一个具有中国古典音乐传统的民间大型器乐乐种。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入唐宋宫廷音乐在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流亡而传入民间,在民间以鼓乐社的形式存在。其乐曲在结构上与唐大曲有相近之处,所用的乐谱与唐宋时流行的燕乐半字谱也有承继关系。
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内乐,吹奏乐器有笛、笙、管,击奏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
“坐乐”分“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两种,前者因在坐乐第一部分“帽”中的头、二、三匣中均用八拍鼓段而得名。后者则在结构用不用花鼓段和别子,在开场锣鼓用大件击奏乐器,气势磅礴,情绪热烈。
“行乐”多用于室外演奏,如街道行进、庙会等场所。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和“乱八仙”(又称“单面鼓”)两种形式。“同乐鼓”的乐器有笛、笙、高把鼓、小叫锣、贡锣、铰子、手梆子等,乐曲舒缓典雅。“乱八仙”因用笛、笙、云锣、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梆子八种乐器而得名,演奏曲目广泛,包括民间小调和民间器乐曲等,乐曲短小,旋律优美。
鼓乐社主要围绕寺庙活动,至今仍保存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现存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仍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系手抄本,较早的出自明代。长安鼓乐演奏形式多样,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两种。乐队演出阵容强大,一般出场几十人,类似西方的交响乐。
目前,长安鼓乐社组织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地区的村镇和寺院,以西安东仓、城隍庙、长安区何家营、周至县集贤村、蓝田县等最为著名。
2009年,西安鼓乐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