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常与地图打交道,在看地图的时候,我的目光经常停留在中国与外国的国界线上。我发现一个现象:由国界线所画出的中国版图的轮廓“凹多凸少”,即,国界线经常向国内部分凹陷。
最大的“凹”出现在中蒙边界上。中国原来的陆地版图像一片圆树叶,自从外蒙古被苏联策划“独立”出去后,陆地版图的形状就从树叶状变成了“公鸡”状,公鸡的背部,即外蒙古所在地,成了中国版图上最大的“凹”。
另一处地图上看不出来的大“凹”,由麦克马洪线形成,在西藏东南部,那里有一块面积相当于浙江省一样大的土地,却由印度实际控制。
还有一处中“凹”,出现在中缅边界上。上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艾芜曾写过一本散文集《南行记》,书中所描写的克钦山中的人,那时大都是中国人,但是为了中缅之间的情谊,这个地区已于上世纪50年代划归缅甸。
以上是面积较大的“凹”,如果是小“凹”,那就太多了。在中国,大比例尺的地图属于国家机密,公众看不到,但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这些小“凹”根本不能显示出来,国人也就很少知道。
鸭绿江口也要失去吗?
仅以江河为国界的几处小“凹”为例。
按照国际惯例,当两国以大江相隔时,应以主航道为国界线。如果江中有岛屿和沙洲,就可以从这些岛屿和沙洲的归属看出一个国家的性格。
我们都是读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孔融意识深入骨髓。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黑瞎子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了它,就能维持两条大江的航行权,否则就失去了航行权。这个岛原本属于中国,中国人在上面曾经建有3个村庄,但在1929年时被苏联红军侵占。2004年,中俄之间协商划定了边界。2008年,该岛的一半归还中国,但这不能带给我们丝毫安慰。
鸭绿江口地图
上世纪60年代,千赤岛(也称于赤岛)在中朝划界时被分给了朝鲜,使该段鸭绿江成为朝鲜的内河。而后黄金坪岛、绸缎岛、薪岛的丧失,使中国永远失去了鸭绿江的出海口,不得不建设丹东新港。同时失去了获得河口段大片新生土地和岛屿的机会,失去了大片的海洋国土。
鸭绿江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界河,按照常理,江中的岛屿本该两国各有其半,但鸭绿江下游的岛屿绝大部分都属于朝鲜,尤其是位于鸭绿江入海处的两个大岛——绸缎岛和薪岛,竟然全属于朝鲜。这些年来,这两个岛屿不断向中国方向扩展,现在几乎和丹东连在一起,似乎成了朝鲜在中国的飞地。据说两国签署条约时,商定鸭绿江水道为两国共有,但现实是,鸭绿江的入海口已经离开中国,两岸都是朝鲜领土。这种状态如不及时改变,将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说到江口,我想起了图们江。在面对图们江口的问题上,中国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图们江口,中国人与大海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是俄国与朝鲜却“手拉手”,将中国人挡在大海之外。如果是面对强国的武力,我们因为抗争失败而丢失领土,这可以理解。但是面对小国的欺人之举,我们竟然同意或者默许,这很难理解。黑龙江和绥芬河的出海口因沙俄的蛮横和狡诈而丢掉,图们江出海口的丢掉,难道也是因为朝鲜的蛮横和武力吗?图们江口让我们同时面对一个强国和一个弱国,这时怎样处理边界,确实可以展示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
当国界遇到湖泊
当国界遇到湖泊时,又是怎样划分的呢?一般而言,依据常识,应该按照中间线平分。
位于中俄边界的兴凯湖,为什么3/4的面积为俄罗斯所有?位于中朝边界的长白山天池,也有53%属于他国。其实,按照中、朝两国国界线的走势,长白山天池完全应该在中国境内,但是国界线走到天池,似乎是故意往中国方向凹了进来,而将天池挖出来,馈赠他国。
贝尔湖、兴凯湖、长白山天池位置图
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与呼伦湖由乌尔逊河相连,两湖被看作是呼伦贝尔草原的象征。可令人遗憾的是,贝尔湖并不完全属于这片美丽的大草原。在600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我国只占40平方公里,不足十分之一,其余绝大部分为蒙古国所有。将视线转向东南方向,还有两个湖和贝尔湖一样,由我国和他国“共享”,它们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兴凯湖和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天池。兴凯湖和长白山天池历史上全部为我国所有,而如今在我国的国界线内,兴凯湖只剩下不足原来湖面1/3的面积,长白山天池也划归朝鲜一半。如果兴凯湖现在仍全部属于我国,那么它当之无愧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若长白山天池没有被划出去,它吸引大家目光的将不仅仅是它的美丽。
我从地图上看中国的边界时,有一个地方总以为看错了,但是找来大比例尺的地图确认,发现没有错。这就是中蒙边界的贝尔湖,湖面的90%都在蒙古国境内。这怎么可能?我猜想最初划定边界时可能并不如此,一定是两国平分,后来因为气候干旱而使湖面缩小,中国部分的湖面大概因为水浅而越来越小。但是看了一些研究论文后发现,近百年来,贝尔湖的湖面变化不大,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即蒙古国占据大半,中国占有小半,是当时两国划定国界时就确定的。
我们可以想象以上湖泊划界时的谈判场面:占大者若依其势力,何等霸道;取小者若是礼让,何其慷慨。兴凯湖让我们领略俄国的霸道,贝尔湖和天池则让我们体会到中国的慷慨。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