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难造巴菲特

近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赴重庆调研,在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代表举行的座谈会上,他表示希望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并鼓励他们有朝一日争取成为中国的巴菲特。他同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要成为世界一流,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其实,哪位投资者不想成为巴菲特?除了“股神”的荣誉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巴菲特投资业绩惊人,成为巴菲特式的人物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利益。

事实上,美国股市在200多年的历史中也只产生了一位巴菲特,而A股市场只有20余年的历史,无论在底蕴、沉淀、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目前A股市场的制度建设、投资文化、投资习惯等形成的生态来看,还很难打造出巴菲特式的投资大师。

首先,A股是一个主要为融资服务的场所,当融资变成第一要务时,便预示着在与投资者的博弈中,市场更多的是摄取而不是回报。A股诞生21年来融资4.3万亿,而投资者获得的分红只有0.54万亿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A股又是一个“投机市”,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这些风靡于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在A股似乎正遭遇天然的屏障。坚守这些理念,在A股并不能获取满意的收益,甚至还会遭遇套牢或巨亏。在上市公司回报不给力的情况下,投资者只有通过博差价来赚取收益,再加上投资文化、投资习惯以及浮躁心态的影响,投机盛行亦成为A股的一大“潜规则”。

美国市场能够产生巴菲特式的人物,与其长期大牛市是分不开的。1986年2月,道琼斯指数还不到1600点,如今已达12000多点。最近10年来,美国股市虽然因金融危机出现了较大的起伏,但其自我恢复能力极强,并且保持着上涨的势头。而A股股指则常常上演“过山车”的走势,与之相对应的是个股股价走势的“过山车”。无法从股价上涨中获取收益,谁还愿意长期投资?短线投机,又如何能够成就中国的巴菲特?

另外,美国市场并不缺乏可口可乐这样的成长性极佳的公司,而贵州茅台这样的公司在A股市场则非常罕见,尽管每年新上市的公司多如牛毛,但整体质量不高,成长性能够持续的公司不多,这样的事实也决定了投资者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此背景,当然也不可能打造出中国式的巴菲特。

本文留言

作者曹中铭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