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胡喷”的经济学家已成公害

 2012-06-09 12:0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这个“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经济社会中,没有哪个学科比经济学更耀眼,自然,也没有哪种知识精英比经济学家更风光。这个时代,敢于和娱乐明星比拼出镜率和出场费的,只有明星经济学家了;没有哪个行业和学科,像经济学界这样与权力和资本有着如此深的关联。正因为经济学是这样的“显学”,经济学家又扮演着那么重要的角色,那些在公共空间中“胡喷”的经济学家才格外地为害甚广,毫不客气地说,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这种危害,向来以“狂言”闻名于经济学界的邹恒甫已经作了犀利的点评。这个本就口无遮拦的经济学狂人,日前在国际权威排行榜中成为“全球最强华人经济学家”,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指责国内经济学界水平低下、信口开河,不学无术,误国误民,不务正业,点名批评某些经济学家“一边骂权贵一边当权贵”、“当婊子还要立牌坊”。

批评异常辛辣和尖锐,当然有不少情绪化的成份,可能还夹杂着经济学圈内的江湖恩怨,但不可否认,邹恒甫的一些判断还是击中了当下经济学界的某些病症和要害。

首先,是在迎合媒体和公众中失去了独立判断和专业精神。经济社会需要专家学者,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经济学知识、输送经济理性,就经济走向提供见解。可现实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某些专家为了迎合媒体和舆论的偏好,频频发出充满轰动效应却大悖常理的惊人之论,诸如“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拥堵是城市繁荣的标志”、“改革首先是要取消发改委”、“小康就是拥有两套房”、“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减少再分配障碍”等。不可否认,这些荒唐的语录中有媒体断章取义和扭曲的成份,但不少确实是从经济学家嘴中说出来的,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意思。

其实,翻看这些经济学家的专著,他们对相关话题的分析要理性和谨慎得多,结论也会很保守。可是,一面对媒体,一站到话筒和镜头前,他们立刻变得亢奋和轻率起来,语不惊人誓不休,不把逻辑推到极致绝不罢休。在长期与媒体的合作与交往中,他们深知媒体需要什么,更深知公众喜欢听什么、期待听什么,明白什么样的表达才会有新闻性、才能引起轰动。这种揣磨和迎合中,便有了那些惊世骇俗的断语。他们不是用独立且专业的判断和理性,去引导社会、给公众启迪,而是通过出镜率、点击率、争议度和话题热度来提升自己的出场费。

第二,是“信口开河”。某些经济学家的信口开河,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网上看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数据,立刻不加分辨地引来;轻率地根据一个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数据,作出一个耸人听闻的判断。有时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舆论奇观,专家随意从网上拿来某个数据,比如,称“世界上只有10多个国家没实行免费医疗”,据此来批判中国的医疗改革(这其实是一个谬误,全世界只有古巴实行完全免费医疗)。这种符合公众期待的言论自然成了大新闻,然后,其他专家再以讹传讹,以此作为自己论点的权威论据发论。

第三,就是邹恒甫所批评的:人格分裂。一边骂权贵,一边当权贵——一边在银行当独立董事,一边给银行当传声筒;一边批评垄断体制,一边在垄断行业拿高薪。“骂权贵”是树立舆论形象,“当权贵”可以拿到现实利益。这样的人格分裂使经济学界成了一个没有了是非的利益场。经济学家的身份不过是一个攀附权贵、有资格混入利益圈、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敲门砖和入场券。喊几句口号,造几个热点,镀一些金,不过是提高身价的筹码。

“人格分裂”还算好的,起码说明还有一些羞耻心,知道掩饰和伪装,有些人干脆“公然裸奔”。可怕的是,这种趋炎附势已然成为一种风气,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闷声大发财,以致失去了自我反思和净化的能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