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食物养生的奥祕(图)


网络撷图

中国传统医学对食物养生治病的理解,是从食物的“自然特性”去观察,从“天地造化”的角度去参悟,强调运用天地万物自然的本性特质来调整人的身体。

不同于现代营养学只着重于对食物营养素的分析,中医认为食物能对人体起到食养、食治的作用,关键点不在于这些食物含有多少营养素,而是在于食物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上。每一种植物、动物,乃至于矿物,都有其自然的脾气、禀性。

这个自然特性,指的是食物的四气(温、热、凉、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归经和升降浮沉。食物之所以能纠正人体被破坏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就是靠这些自然特性。

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包括谷、肉、果、菜等,这些食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它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对抗、适应生存的过程中,势必在体内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

不同生存环境下的动植物、矿物各有不同的特性,这些动植物、矿物作为食物时,就有不同的治病养生的功效。

比如,生长在炎热干旱地区的西瓜,便会产生对抗外界炎热和干旱的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所以在炎热的夏日,食用清凉退火的西瓜,便可消除身体的暑热之气。

用西瓜来消暑是一般民众习以为常的知识,虽不知西瓜含多少现代营养学所谓的营养素,但却能自然而然的食用来退暑热,这是承传于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日用之而不自知。

清代医学家黄宫綉认为:“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于人脏腑有宜,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

食性如同药性,根据食物之性,再结合身体素质、疾病性质及四时节气,便可适当地治病、养生

这里举两个门诊看病遇到的例子,让读者了解分清食物“温、热、凉、寒”四气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人蔘是补药,但人蔘的种类有多种,有凉补、温补之分。一般来说,人蔘颜色较淡白的是凉补,如:西洋蔘;人蔘颜色较深如咖啡色的是温补,如:韩国高丽红蔘。门诊时遇到一位62岁的女性患者,脉象沉数有力,有热象。我跟她说:“妳这种体质不可随便补,要补最多也只能用像西洋蔘之类凉补的药材,绝不可使用高丽红蔘之类的药。”她听了直说没错!因为几年前曾经有朋友送她一盒特别从韩国带回来的顶级高丽红蔘,说是很补很好,她也觉得吃一点补药有益无害。没想到她一吃了高丽红蔘,马上昏迷,送医院急诊,共昏迷了3天才醒来。后来,她偶尔想补补身,吃点西洋蔘倒没什么意外,人反而感觉很舒服,精神很好。

另一位34岁年轻女性患者,脉象沉弱无力,面色萎黄,说话声细低微,属于阳气虚的体质。一次月经来潮,突然经量多如血崩,血流不止。与她在一起的长辈见状,急拿约一两的高丽红蔘,浓煎给她喝,喝完血崩立止。此位患者,月经血崩乃气不摄血,血流不止。急用“独蔘汤”煎服以回阳固脱,得以挽救性命之危。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