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含饴弄孙之乐(图)


晚年毛泽东不见亲人见外人(网络图片/看中国配图)

毛泽东有一个嫡孙,一个外孙女,这两人在中国报刊上曝光率很高,都被称为“伟人”后裔,尤其是那个嫡孙,动不动就说“我爷爷”如何如何。他们都出生于1970年左右,离毛去世还早得很。但他们不要说拿不出一张和毛的合影,甚至连爷爷和外公的面都没见过。

也许有人会说:这并不表示毛不爱他们,他们的名字不都是毛起的吗?但在毛,起名恰恰不说明问题,因为毛有这个嗜好,被他起过尤其是改过名字的人不知有多少,从宋要武到许世友到程思远到韩小弱,连他的“好学生”江青也近朱者赤,批林批孔批周公时给别人起名周克周。

所以,起名恰好说明亲与非亲在毛眼中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说,毛晚年尽管有孙儿孙女,但丝毫没有中国人所说的含饴弄孙之乐。如果他真的有这份亲情,何至于六年中一次这样的机会都不给?

在五十和六十年代初,有很多照片显示毛有过温馨的家庭氛围,但到了七十年代,至少就公布的而言,我们看不到毛有家庭生活的任何迹象。当时不要说下一代,就连既是老婆又是亲密战友的江青要见他也不是说见就能见的。

毛泽东在不见孙子和外孙女的同时,却见了很多外人,尤其是美国人,和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照片。例如在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差不多满周岁的时候毛就见了基辛格和尼克松,后来还兴致勃勃地见了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也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儿子),但却就是不见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女。至今,毛的孙辈对毛形象的记忆都是从照片上来的,恐怕还不如很多外人直接和亲切,连新华社都有“尼克松女儿深情回忆毛主席”的充满细节的文章。

毛泽东过新年放鞭炮没有亲人陪伴,周围都是“身边工作人员”。这些人今天回忆起毛来就像白头宫女话玄宗那么有细节和有滋味,而他的孙辈却常常只能到他的书里去找或是问别人。这些“主席身边的人”回忆,毛晚年也觉得寂寞,伤感,凄凉,甚至流泪。但他就是不愿和亲人在一起。

所有这些,难道不让一个正常人觉得奇怪吗?一个人活到这个份上,不是完全违背中国家庭传统和普世人性的吗?一个既是爷爷又是外公的人,竟然至死也不见孙子和外孙女,同时却见了很多外人,甚至越洋跨海吧他们邀请到中国来见,他的心理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很多人把毛比作“开国君主”,那么在君主制时代,无论宫闱关系如何复杂,逢年过节皇上也还是要把皇后和娘娘以及她们生的皇子龙孙们不分亲疏召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的。有哪个“开国君主”晚年身边如此冷清?

晚年毛泽东谈不上有什么精神世界,但却有心理世界,这对于中国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人相信没有毛就没有“新中国”。今天,不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人都知道心理世界是否平衡是否正常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平衡和正常。同样,我们不需要心理学家就可以知道,一个正常圆满的家庭,对于人的健全的心智和清明的理性有很大作用,至少在多数人那里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有家庭但却不但拒绝表示和接受亲情,刻意和这种亲情保持距离,甚至把这种亲情关系的机会给予外人,那这个人的家庭生活固然不可能正常,其它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多半也会有问题。如果这个人是个至高无上的领袖,他治下的国度也就难有和睦和欢乐。

难道不是吗?晚年毛泽东没有含饴弄孙之乐,但他的“与人斗其乐无穷”却并未因年高而衰减。从1970年到1976年,在他得了孙子和外孙女但却不见他们的七年中,他批了陈伯达,逼走了林彪,第二次打倒了邓小平,最后,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剑指”周恩来。周去世后毛不顾禁令,在中南海大放鞭炮,自得其乐。

毛最后七年,是他一生中党内斗争频度最密的时期;同时在人性人情上,他也做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我想,如果--仅仅是如果--毛晚年化点时间和孙辈在一起,享受一点常人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从中得益的,未必只是他本人和他的孙辈吧?

本文留言

作者程映虹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