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美企撤离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图)

有迹象表明,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从中国“回归本土”。从短期看,“回归本土”将拉高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过在美国,政府和企业已就“保护就业”达成默契。近期,福特汽车公司已陆续从中国、日本和墨西哥撤回部分岗位,并计划到2015年在美国本土投资1600亿美元,并创造12000个就业岗位。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统专业教授、供应链管理专家大卫·辛奇-利维在今年1月到2月间对105家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9%的企业正在考虑将部分生产业务转回美国本土。

今年正值美国选举年,大批美国企业“回归本土”,让奥巴马总统喜出望外,因为这对他竞选连任有利。在奥巴马看来,美国制造业的“老底”依然厚实,但过度依赖金融业及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模式让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尝尽苦头。回归实体经济、“再工业化”成为奥巴马政府重塑美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回过头来看,20世纪中期,中国、韩国、墨西哥等国制造业纷纷崛起,美国走向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产业空心化”态势逐渐显现。这使得本世纪的头十年成为美国制造业不断萎缩的十年。就业和产出也不断下降,总就业人口从1979年峰值时期的约1960万,直降40%至目前的约1180万;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13.25%下滑至2009年的8.9%。

而如今,中国等新兴国家与美国的比较优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国智库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15年,在美国销售的商品中,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将可能领先于中国。

分析人士认为,导致美国企业撤离中国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不断提高的生产成本。2005年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工资年平均增长19%,而生产效率的增速只有其一半,造成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从2009年中期到2011年,美国制造业员工每小时平均工资呈逐年下降之势,而生产效率却高于中国工人。加上美国一些州政府向企业提供了更多补贴,使更多企业放弃将生产转移至中国。

二是人民币因素。中国自2005年以来已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约30%。由于人民币升值会提高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售价,这对那些用在华工厂的产品供应全球客户的美国企业是坏消息,对已经离不开中国廉价产品的美国消费者也不是好事。但对于那些想把生产业务迁回美国的企业来说,这却是件好事。

曾是美国制造业骄傲和象征的汽车业,在金融危机中备受重创。经过一番“刮骨疗伤”后,如今否极泰来。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重回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的宝座,克莱斯勒在美国市场销量增长高于其他对手,而福特正计划投资数十亿美元在美国本土投资建厂。汽车业“三大巨头”王者归来,正是美国制造业复苏的绝好注解。

美国资本撤离中国,将使“美国制造”如虎添翼。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这意味着“中国制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会遭遇到强劲的对手。因为在技术、品牌竞争方面,中国并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当前,美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占全球制成品生产总值的21%——虽然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扩大,但也仅占到8%。

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正当美国制造业重振之际,中国制造业却越来越泥足深陷,面临着危机叠加的巨大风险。这并非耸人听闻。除了人力成本急剧抬升外,原材料成本急剧抬升且越来越刚性,能源交通成本急剧抬升且越来越刚性……。所有曾经有过的比较优势,似乎都在一去不返。

让人担忧的是,中国制造业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越来越空心化,天量资金因此不断从制造业抽离,投向股市和楼市。现在,美国制造业东山再起,将对中国制造业形成更大压力。不过,潜在风险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务之急是给中国制造重新定位。这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道必须要迈过的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应该实现从以数量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从制造价格优势到制造价值优势的转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邱林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