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统马英九(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
台湾总统马英九的就职演会对两岸政策作出怎样的表述成为岛内激烈争论的焦点话题。现在多数的专家认为,台湾岛内民情浮动,马英九声望低迷,马英九调整两岸政策的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
如果“稳”字是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论述两岸政策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那么,在“稳”字的背后还有一个字,这就是“难”字。马英九想在这个时候对两岸政策做较大的调整难度相当大。
*520日近,绿营倾巢而动向马施压*
从这个星期开始,绿营对马英九发起全面进攻。其核心人物纷纷出面把攻击矛头瞄准在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上。
继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重提国民党人的 “一国两区”论,指责马英九“严重失职”之后, 民进党主席候选人吴荣义星期二举行专题座谈会,向马英九发出就职演说中“不得提出‘两岸同属一中’”的警告。甚至很久没有发声的前总统李登辉也不顾年迈体弱上电视呛声,说“台湾是民主社会,自由民主是国家的中心”,而不是什么“一中”。
绿营的大反攻主要是针对今年初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北京提出的“一国两区”的说法。绿营媒体从一个月前就此发力,说北京在不断向马英九施加压力,希望马英九能够就两岸政策作出更为明确的阐述。
《自由时报》在4月30日报道说,北京的具体要求是对“三不”(“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中的“不统”做出调整,明确作出“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中”的宣示。
而另外一个绿媒《台北时报》随后也报道说,北京施压的目的是希望马英九能够把“不统”改为“两岸同属一中”。民进党立委陈其迈透过媒体表示,他认为,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提出“一国两区”就表明马英九已经屈服于北京的压力,如果他在“就职演说中做出进一步的退让我也不会意外。”
*总统府辟谣:“三不”不变*
针对绿营的这一连串动作,总统府发言人范姜泰基做出回应说,“不统、不独、不武”是马英九总统一贯的立场,过去四年如此,未来四年也不会更改。有关中国大陆方面对520就职演说内容施压,纯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观察人士说,要说“空穴来风”也不尽然。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确实在四月份访问美国的时候公开表示过,希望听到520演说中有积极的讯息,因为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希望大家都作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
至于说大陆方面是否向台湾方面提出过把“不统”去掉,而加上“一国两区”的具体细节,目前还无法证实。
*范姜泰基:就职演说不会提“一国两区”*
“一国两区”的提法出来以后,不仅遭到绿营的挞伐,而且在蓝营内部也引起了不少批评。甚至是一些反对台湾独立的学者也对这种提法感到不妥。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黄靖对VOA说,“他这个话说的是错的,但意思是对的。当初讲‘一国两区’强调的是地域概念,一个是大陆,一个是台湾。但这样就等于把政治概念模糊了。从台湾角度看,台湾就吃大亏了。”
马英九后来也意识到这个提法上的毛病,又公开纠正说,这个“一国两区”是指“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
范姜泰基最近辩解说,虽然“一国两区”在内涵上并没有错,但说法太过简单,容易引发误解,总统府和马英九本人都不会使用这种过度简化的说法。在论及两岸定位时,一定会完整陈述“依宪法规范,两岸为一个中华民国,包括台湾及台湾之外的领土两个地区。”
辩解虽然成立,但马英九在一国两区问题上的被动之势一目了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大都不期望520演讲会有什么突破。
*童振源:马不回应北京也难*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认为,520之前发生的这么多事情的确让马英九感到左右为难。两岸关系一方面在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双方政治互信基础明显薄弱。童振源对VOA说:
“中国的国台办主任王毅特别提到说,希望马总统能够针对一个中国的定位做出更清楚的表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大陆明显是有些压力的。当然,马总统怎样衡量和评估我并不了解,但基本上,中国大陆有压力的话,马总统如果没有回应,当然对未来的互动会有些影响。”
童振源也指出,如果马英九回应太多,强化两岸一中的定位,当然在台湾内部,人民也会有一些反弹。马英九需要在这两个方面达成某种折衷,取得一个平衡。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陈锡藩:间接回应可能更为妥当*
台湾前驻美代表陈锡藩在跟记者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也认为,马英九目前在调整两岸政策方面确实没有多大的余地。要在三不政策中放弃“不统”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反弹显而易见,马英九不可能这么做。
不过,陈锡藩认为,直接的办法行不通,马英九可能会采取某种间接的办法,比如:
“他可能会(在就职演说中)强调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中华文化。这些东西看你能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等于说我们是一个国家嘛” 。
陈锡藩相信,用这种间接的方式回应大陆,台岛内外应该都能够接受。
这次前来台湾参加马英九就职典礼的美国在台协会前主席卜睿哲面对岛内的争论似乎也难以保持超脱。他在周二参加一个研讨会上说,马英九2008年就职演说中对两岸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或许这次马英九会进一步诠释。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