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学运期间,赵紫阳曾到广场探望学生,其身后为温家宝。(资料图片/看中国配图)
现实由过去造成,未来则是现在的结果。中国的未来走向何处,取决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现实的把握。
中国的问题实际就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合理的政治制度。这一目标其实在八十年代就是许多人追求的。虽然那一波冲击已经过去,但是当时的许多东西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考的平台。
赵紫阳无疑是了解八十年代的关键人物。作为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他对中国当时的政策无疑有最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在“六四”事件中他固执己见被当局封杀,在软禁中度过余生。他的成就、他的经历和他的思想对每一个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来说,不光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的珍宝总是在沙砾中若隐若现,难于把握。特别对于中共官员来说,他们的思想经常以组织形式出现,他们的谈话也充斥着党八股的陈腐气息,人们不知道哪些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哪些是上面的精神。
赵紫阳的名字在“六四”事件后成为中国的禁区,他的一切痕迹被当局有意抹去,这是中国官方的一贯做法,他们希望人们忘记政治上被他们判处死刑的异己。这一典型的鸵鸟做法违背了历史以真实记录的最高原则,实际是以政治利益强奸公民意志、剥夺公众知情权的野蛮行为。
但是,历史的审判官并不是高高在上者,历史一直在进行漫长的公开审判,审判员就是以良心为标准的广大人民。历史象一面镜子,虽然还是那些人物,但人们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赵紫阳虽然被逐出权力的中心,被禁足在富强胡同六号,但是在他的老部下的劝说和支持下,他完成了一部录音回忆录《改革历程》,作为改革的设计者亲诉经历和思路,这无疑是非常难得的,另外作为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惯例基本就是闭口不言,留下一大堆谜团让后人去猜测,但赵紫阳这本录音回忆打破了这个僵局,让我们可以直接去倾听他的辩解。赵紫阳的朋友们和同事实际也注意到对赵紫阳的资料收集和研究的重大意义,他们以邮件通讯的方式组成了一本《赵紫阳生平和思想研究》,这两本书今年得以面世,使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赵紫阳这个时代的巨人和那个时代。
一、赵紫阳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设计师和实践者
文革末期赵紫阳到四川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抛弃了“以粮为纲”的错误的农村工作路线,提出“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让农民种两季作物,主攻中稻加一季小麦,比只追求形式的两季水稻加一季小麦或油菜的三季作物产量还要高;他根据川北地区丘陵地貌特点让农民重点种红薯大大提高了产量,很大程度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赵紫阳在四川和万里在安徽搞的包产到户取得巨大成功,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多年来在四川流传的“要吃粮,找紫阳”的民谣就是对赵紫阳的最大赞扬。
赵紫阳于1980年到中央后主持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企业他主张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责任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通过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培育出体制外的企业,他重新解释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著名论断,并且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提法为中国的经济全面走向市场经济这一正确的道路扫清了障碍。他创造性的提出建立了经济特区,使其作为经济转变的中间站和排头兵,他提出了沿海发展战略,后来成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被称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其实对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思路和规划,这一切都是赵紫阳在工作中逐步摸索出来的。所以麦克法夸尔称赵紫阳是改革的总设计师,赵紫阳是当之无愧的。这是实际的评价,这个称谓是只顾共产党江山不解决实际问题不顾中华民族大业的邓小平担当不起的。
二、赵紫阳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智慧
中国不缺乏具有水平和勇气的人,但是他们却在政治斗争中早早的被淘汰了。我们不得不说,具有智慧负责任的政治家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中国的稀缺资源。赵紫阳是一个另类,他不但成功的进入了权力中心,而且在充满了陷阱的漩涡中作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赵紫阳基本上是在泥沼中前进的。他本人长期接受的是马克思的教条,他周围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善于阴谋诡计和满脑子意识形态东西的人。他当时虽然没有从本质上抛弃共运,但他有最朴实的理念,他认为必须在实际生活中给人民带来好处才是他真正的理想,他希望在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上解决问题,在一切工作中他贯穿了这一想法,教条从来就没有束缚住他。考虑到他从来没有机会接受西方现代经济学和政治学,他的表现更让人惊叹。我们只有用他具有非凡的直觉和极度负责来解释这一切。
他认识到前进中的阻力,他在进行任何一项改革措施时从来就没有在政治方面触动他的反对者,他力图将改革显得更加没有政治意义,实际这些措施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专制。他在几乎所有改革中都采用了逐步推进的办法,试图将反对和震荡降到最低。
包括陈云这样的计划经济的支持者,李先念、王震这样的不顾一切企图回到毛时代的人,都在赵紫阳进行实行改革的时代不得不对赵紫阳的改革有限的支持,或者没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实际赵紫阳在他这个级别一直是孤军奋战,邓小平对赵紫阳的改革只是排除了一些干扰,或者说邓小平只是将赵紫阳当成实现他富国强民的工具。赵紫阳面对的是经历了“文革”和一直抱有陈腐的理论教条的人。弗里德曼称赵紫阳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学家,这是对赵紫阳立足事实找到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处方的由衷赞扬。
三、赵紫阳是一个负责任顾大局的人
赵紫阳在两本书中都深刻的反思了1988年价格闯关自己的责任,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一切都是正确的。他做任何决定都试图吸取更多人的智慧。
在导致他下台的“六四”事件中,赵紫阳从一开始就坚持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他承认多数人要求改革和反对腐败的热情是正确的,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希望化解“四。二六”社论的不良影响。针对有传言他的孩子参与“官倒”他主动要求对自己孩子为首的一些传言进行审查。他认为由于“四.二六”社论的错误定性导致学生游行事态扩大,由于邓小平的态度不好改变主动要求承担这个责任,这在以推卸责任成风的共产党内简直就是一个另类。
在决定戒严后他大义凛然坚决不做镇压学生的总书记,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对家人说:“这样坐牢也是可能的,你们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六四”事件后,共产党派了王任重等中共要人对赵紫阳说服,只要赵紫阳作出检讨就可以保留政治局委员职务,但赵紫阳不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为这几斗米折腰,为此揭穿了共产党企图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栽赃陷害的险恶用心,他求得了良心的安宁,但这是用余生的自由作为代价。
四、赵紫阳艰难的实行政治改革
赵紫阳在经济改革中逐步认识到只实行经济改革是跛足的改革,为此他曾试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此他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和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等,他在十三大明确提出“党政分开”、差额选举、扩大参与等政改主张,并成功的将极左人物邓力群选出了中央委员会,他提出重大事件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让人民讨论,但是这一改革由于“六四”事件被无限期终止了。
对赵紫阳的评价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本文也没有能力说清楚一切。
赵紫阳在软禁中很显然对中国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看法,他不再受邓小平的教条束缚,他认为人类社会还找不到比议会制度更好的制度,他认为中国必须开放党禁言禁,实现多党竞争,说明他已不再局限从共产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对民主制度实现了飞跃。当然他认为由于中共的地位目前中国的改革离不开中共,这也是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和历史潮流的巨大作用的局限,不过这不是他觉得共产党专制是应该的,他认为这只是一个现实或者是过渡措施,这跟邓小平把“四个坚持”写进宪法这个新专制主义的历史和法治的倒退有本质的不同。
在邓小平这个“婆婆”之下,赵紫阳(包括在他之前被罢黜的胡耀邦)实际并不是中国的最高权力者,而是一个大秘书长。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赵紫阳做出这样的成就是多么难。
胡耀邦、赵紫阳跟陈云、李鹏之类的有一个关键区别:胡赵的人民和敌人是有明确的对象,那些不起眼的甚至是犯了所谓错误的人在他们心中都是人民,所以胡耀邦致力于平反冤家错案,赵紫阳对邓小平点名的自由化人物进行保护,坚持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包括对八九民运他也认为学生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只应该处理那些打砸抢的人。而李鹏等的人民则是抽象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民是维护他们统治的工具,只要社会出现任何问题就是敌人在作祟,就要使用他们的专政工具。
赵紫阳大力实行经济改革,并卓有成效,他同时没有忘记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在邓小平的限制下他只能在政治制度的边缘迂回,但是他却企图将这种有限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到更深入的地步,不可否认,这些改革继续下去中国会更加富强,社会将以自由换取一些民主。不得不说赵紫阳是一个可怕的政治家,这些行动下去中国将会失去很多对民主渴望的声音,中国的专制体制将有一个更长的喘息时间。赵紫阳本身将成为挽救中共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这个机会由于赵紫阳绝不肯违背良心做这个机器的螺丝钉而永远消失了。
赵紫阳以自己决不妥协成为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象胡耀邦一样,这是一个悲剧,但是这个悲剧成全了他,他获得了完全的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他不再以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作为自己的标签,他将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儿子被载入史册。
在没有外物纷扰之下的谈话展现出一代政治家的高超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最后我想引用麦克法夸尔作为本文的总结:到了不再偏执的未来,也许他将进入华夏先烈之列——他们为国效力,功勋卓著,但不见于最高统治者,当他们腐坏的政敌早已灰飞烟灭的时候,他们的英名将久远长存,受人景仰。我对此深信不疑。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