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神传文化,华夏的传统是承天理而来的,古人认为,上天主掌着一切,天道规范着一切。“天人合一”是以天与人的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传统理念的源泉和归宿,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中国文化是神传文化,华夏的传统是承天理而来的,古人认为,上天主掌着一切,天道规范着一切。“天人合一”是以天与人的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传统理念的源泉和归宿,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让我们用心体会。
“天道”与人
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古人认为,天地在造就万物的同时,也把生生不已的德性赋予了万物,这种生生不已的内在力量,使万物生机盎然,竞相成长。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道家对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
《中庸》上说:“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这里说出“道”无处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人在其后天的行为中,只有专执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顺应天道而昌,只有顺应自然法则,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一体,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天人合一“是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效法天道者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遵循“天之道”。《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在传统理念中,“道”意味着天道,“德”指人们遵循“道”,在心为德,施之为德行。人应效法天道,学习天地的品德:天之真实不欺,至公至正,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人应思真诚、正义而与天道相通,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做人要真诚坦荡,明辨是非,有浩然正气,才能与“道”相融合,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最慈悲、仁爱的,《诗经.旱麓》中描写万物生机勃勃的样子时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地永远不停的运动,覆载一切,给予万物,使万物共同生长,自身却不接受任何事物,质朴、谦逊,博大无私,这种至德至善是人应效法的根本人生之道。
学习天地仁德、包容的慈悲心怀,坚定为善的意志,正如《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珍爱生命,爱护他人,爱宇宙万物,希望万物都能欣欣向荣。“合道者”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道德人格、正派的品格感化他人,偕同别人一道行善,使一切归于天理正道。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古代善为道者的准则。
天、人感应
《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宋代张载在《西铭》中写到:“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天人相应,天人相通,正如古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的关系,天象的变化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形与影、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当象天行动,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苍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发生,这是上天对人君的告诫”。
从这一理念出发的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重神、重德、重天人和谐。在皇、帝、王的时代,作为当时群民的首领是由掌握天道规律的深浅所决定的,境界最高深者才能成为皇、帝、王。由于掌握着天道规律,这些皇、帝、王能够与宇宙的能量场自由地感应、沟通、融合,真实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不仅能呼风唤雨,移山填海,甚至能调谐四时和阴阳,经纬天地,化生万物。所以,他们才被称为天皇、天帝、天王。
古时的人们也都站在道德的基点上为人处世,所以,人们对规律神机奥秘的洞察力和运用能力非是今天的人所能想像的,尤其是今天的中国人都被以中共灌输的进化论来看待古人,以为古人是蒙昧无知。其实,世代所留下的神话传说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历史的真实只是慢慢的越来越被道德水平日渐降低的后人们给变成了神话流传于后世了。
古人认为,坚守做人的标准也就是遵从天道。“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道德规范是“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人服从天命,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即“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
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人如果做了违背天理的事,天将降灾异警告,促人反省,若能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那么天谴就会自行消退。同时史料有记载许多行善者身上发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这种真实的事迹,充份证实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教化人心向善是解决天灾殃及的最根本办法,如《汉史》记载:汉元帝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了日蚀、地震等灾变,元帝深感震惊和忧虑,于是向群臣问以政治上的得失。担任“给事中”的匡衡按照儒家经典予以了答对,他说:“自君王以至黎庶,皆要敬天崇善。君王要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做善事、为百姓祈福。应减宫室之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奸佞。公卿大夫要循礼恭让、好仁乐施、重义轻利,作民众的表率。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仁和之风。上行而下效,这样国家可以兴旺,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匡衡针对时弊提出的改良措施,得到了元帝、大臣们和百姓的拥护和赞赏,实施后果然社会风气好转,灾异不兴,国泰民安。
古人敬顺天意,遵行“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过探索推演宇宙、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使人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变化的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为绝不偏离正道,遵天理、明人事的道理。古代设立了司星官、钦天监、卜官等,观象授时等,很多事情通过预测和占卜来预知吉凶祸福。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观察天文、天象,不仅用来计算历法,而且用来观察人间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包括他们对今世的预言依然令世人震惊。
(待续)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