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滴语】礼尚往来

每逢年节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走动、问候、拿一些礼物之类的来往,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是随着中共的改革开放之后,对物质与金钱享乐的过份宣扬,使得人们相对于“礼节”而言更注重“礼物”,也就是更加看重物质化、金钱化了。就拿我们公司一个分厂的副手,今天儿子结婚,收礼就收了十九万。这还是账面上的。同事谈到随礼都很头痛。昨天一位老大哥说,去年他在家一个半月的时间内,随礼随出一万五千元!甚至另一位老大哥曾经在一个月内把工资(两千元)都用在了随礼上了,这还不算,甚至还得从家拿钱。

礼份是拿出去不少,也许在自己有大事小情的时候,人家也会回礼。这样结果除了成全饭店、成全卖东西的了,好像没有啥别的好处。人与人之间大多数还是保持一份名义上的“礼节”,其实质就是相互利用。这就是人道德的败坏而形成的局面。

正本清源,咱就借着当前让人们头痛的随礼风气,说说“礼尚往来”:

在《礼记•曲礼上》(西汉•戴圣)一文中写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从这段从百度上查找到的词条,就让我们明白,其实“礼尚往来”是礼节上的,而非物质上的。换句话说,即使掺杂着物质上的,那么礼节上更为注重。而现代人完全是物质上的。把物质上的来往当作了“礼”的全部。所以用物质的多少与好坏,当作对方对自己的重视与否,或者关系亲疏的衡量标准。完全失去了“礼”的内涵。

古来,人们敬天知命,懂得亲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所以才留下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名言。一切以“心”为根本。这就是所谓“志同道合”的那些脾气相投的人往往不拘于身份贵贱,只是觉得在一起能谈得来,那就是好友。所以古来流传下很多“布衣之交”、“生死之交”的故事。物质只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体现,并不能代表全部。皇上虽然贵为九五至尊,权倾朝野,可是他生活的也不一定总是那么快乐,他因为没啥朋友而成为地道的“孤家寡人”。

如果人们都懂得在交朋友的时候“交心”,真正的懂得按照传统的道德理念去行事,对朋友真的称得上“一诺千金”和“两肋插刀”那我想我们生活在一个诚信的社会氛围中,互相之间的来往、帮忙这些都是正常的,那么这就成了“交情”而不是“交钱”。这两个词的区别可大去了。不用细说相信读者诸君能分辨清楚。

写到这里我想起十几年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说是在古时有这么一个人,在出外做生意的时候遇到另一个人那人很穷。因脾气相投,所以结为异性兄弟。后来一起到云南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做生意。结果,他们俩一起被一群可以称作“野人”的人群抓获。他们跟那些人商量,一个回家取钱,来赎另外一个人。结果那群野人同意了。开好了价钱,放有钱的人回家筹集资财。穷人就被绑定在那里。富人回家之后,那真是散尽家财、遣散奴仆,倾其所有的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最后赎回了这位穷人。富人因为在筹集钱财的时候着急上火,等到穷人获释的不久就离世了。在临终前,富人对儿子说,能帮你的就是你的那位穷叔叔。他儿子埋葬了父亲之后,带着家小一起投奔穷叔叔。这位穷人,在回来不久因伤势很严重也死了。死前也对自己儿子说,富人的一家对我有大恩,一定要对他们要好。结果两家的儿子互相照顾。成为千古佳话。

古人讲究“受人点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最忌讳的就是“忘恩负义”,那么在今朝随着中共在建政以后,不断有目的的破坏传统文化,宣扬崇尚物质与金钱享乐的现在,人们提起交往,就会想到那些吃喝玩乐之类的事情,这样表面上的高朋满座,有多少是真心的对自己的肝胆相照的朋友呢?有实权的时候,门庭若市;不在位的时候,那就是萧索异常。那这样一时间的“礼尚往来”此时也许就会衬托出许多的无奈与自嘲……

在这里我不是反对亲朋之间在物质与金钱上的来往,我是说在物质与金钱的背后,我们应该把握其实质,那就是“交心”。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那让人头痛的随礼怪圈。哪怕谁家有大事小情的,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喝杯茶、吃点水果、点心或者简单的吃点饭菜,通过聚在一起的时候,多交心,多聊聊。那我想最起码比“谁家有事不花钱不好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强得多。这样也免去了很多工薪阶层的随礼负担。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点击与作者交流

本文留言

作者周垂纶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