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中国(图)

【看中国记者魏锦华编译】本周,世界银行发布了题为“2030年的中国”的报告,报告呼吁为了维持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要进行大幅度的经济改革。在2月27日北京召开的会议中,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指出了中国未来几年面临的几个挑战,包括人口迅速老龄化,资源压力,环境问题,和日益严重的分配不公。

报告警告中国处在“发展过程的拐点上”,需要新的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六个变革:
1. 经济结构改革
2. 注重创新
3. 强调“绿色”发展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 加强财政制度
6. 更积极地考量全球利益

该报告的一个主要重点,也是被国际媒体一直报道的焦点,就是它建议减少国有企业的影响。当然,要实施这一想法,会面临中国既得利益集团巨大的反对压力。

我想要强调的则是在报告中“结构性改革”中建议的土地改革。

总体上讲,该报告呼吁更有效地使用土地,建立更强有力的法律框架,以及完善执法机制。其中一个更为大胆的建议是北京“要重新考虑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独一无二的垄断权力”,或许转变成为“市场监管者,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和规则实施者。”这是一个立意高远的想法,但是基于目前地方政府对卖地的严重依赖,在不久的将来,这不太可能发生。

该报告还建议,给农村家庭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利,以防止土地征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乱。

这些建议都很高明而且切中要点,尤其是强调了土地强征的问题,并巧妙地暗示了如果实施这些改革可能带来的好处:农村会更快乐,更安全,从而减少社会动荡。

报告也涵盖了土地政策和地方政府财政的交叉问题,指出使用土地做贷款抵押,建议实施物业税。实际上,中国目前已经试行了物业税:2011年1月,重庆和上海开始试运行物业税,今年预计将有更多城市加入。

这份近500页的报告至少可以说是雄心勃勃。提出的想法虽说不是特别革命的想法,但加在一起,可以作为中国未来20年相当具有突破性的路线图。但这个计划中哪些部分会真正地实施呢?这里,政治意愿和能力肯定是问题,中央政府是否愿意推行这些改革,他们是否有能力在各级政府实施这些改革。这在北京当局即将换届之际是一个尤其有意思的问题。

根据佐利克的讲话,报告的想法是在一年半以前他和现在副总理李克强的一次会晤时酝酿的。李克强的参与对未来经济改革实施的可能性会产生积极影响。最终,这些改革能否被采用,将取决于中国领导人面临的危机,即如果因为缺少社会安全保障而开始出现社会动荡,他们会采取社会保障改革。中国政府一直是被动的(应付危机),而不是积极主动的(解决根本问题),这是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希望改变的。

本文译自Eve Cary于3月3日周六发表在《外交学者》上的文章。

(译文有删节,点击看原文

本文留言

作者Eve Cary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