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CPI数据下降,难掩高通胀持续(图)
【看中国记者岳丰杨报导】1月1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经济运行数据:2011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1%,创下近15个月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2011年全年CPI同比上涨5.4%,高于年初时的目标4%。统计局表示,持续5个月的CPI回落,确定了当前物价回落的总体态势。然而普通百姓最为关心的食品价格,仍涨幅依旧居高不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去年12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9.1%,猪肉价格上涨最高,为21.3%;粮食价格上涨6.9%;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6.6%;水产品价格上涨9.7%;鲜菜价格上涨11.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4.4%;油脂价格上涨6.6%。
从市场反馈的最新食品价格信息也是如此。以蔬菜为例:据江苏网1月12日报道,与上周相比,江苏省监测的17种蔬菜价格有12种上升,其中青椒、尖椒、青菜、芹菜等反季节及叶类蔬菜最为明显,涨幅都在20%到30%之间,大白菜也涨了10.4%。12日记者在南京市区最大的农贸市场科巷菜场了解到,薄皮青椒每公斤12元,而1月4日是9元,价格在5天就上涨了33.3%,一个青椒几乎相当于三只鸡蛋的价格。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12日同一天,设在罗马的粮农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月全球食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粮农组织指出,2011年12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为228点,与11月相比下降了2.4%,与2011年2月的峰值相比跌幅达11.3%;其中谷物价格跌幅最大,达4.8%;除奶制品价格基本稳定外,油脂、肉类和食糖价格也分别下降了3%、2.2%和4%。粮农组织表示,导致国际食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作物丰收,以及需求减缓和美元走强。
对比这些数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中国CPI连续5个月回落,而民众首要关注的食品价格却依然持续大幅飙升?中国从2001年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至今已11年,为何在去年全球食品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食品价格却在持续大幅上涨?中国政府拥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何不利用当前全球粮价下降的大好时机,通过WTO组织用低价购买其他国家的粮食食品销售到国内,以拉低国内的食品价格?
1)数据重在突出利好;加入WTO民众并未受益
国外有经济专家指出,中国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与实际市场需求出入较大,原因是目前中国物价持续上涨,民怨沸腾,中国政府出于“救火”的需要,需要制作利好的经济数据给市场“降温”,换句话说,目前市场的真实物价涨幅,只会比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更高。因此政府公布的CPI数据无法作为分析中国物价未来走势的依据。
中国加入WTO已经11年,加入WTO为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往全球打开了通道,但中国民众却并没有受益。在这11年期间,中国以低成本的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商品通过低价优势销售到了全球各国角落,为中国政府赢得了巨额外汇收入,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也因此跃居世界第一。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中国民众在中国市场却无法用同样低的价格去购买同一款商品,除非出国购买。同样让人不解的是,当前国际粮食产品价格普遍下降,中国政府不利用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购买食品销往国内,以降低国内食品价格,反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上述事实说明,尽管中国加入了WTO,受益的是中国政府而非中国民众;而中国政府也似乎并不真正急于解决国内持续通胀的问题。
2)高通胀持续,源于中国政府增印货币
2011年中国官方公布,地方政府的负债高达10.7万亿人民币,外界估计实际负债超过20万亿人民币,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各大银行负债累累,这是源于2008年全球经济低迷时,中国政府反市场规律逆行,增印了10多万亿币给中国各大银行放贷给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投入铁路,公路和房地产等兴建项目,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确保GDP高速增长。然而各种迹象显示,当初这些巨额投入如今收到的回报少得可怜,连银行利息都无法偿还,经营单位连年亏损。以铁道部为例,2006年铁道部负债总额为6401亿元,2007年也只有6587亿元,但2008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大增32%,上升至8684亿元。而在负债增长最猛的2009年,铁道部负债从年初的8684亿元升至年末的13034亿元,仅一年就大幅增加50%。2010年负债总额再度大增45%,飙升至18918亿元。到2011年上半年,铁道部负债已进入两万亿元时代,达到20907亿元。五年时间,铁道部负债额翻了3.3倍,总体增幅为227%,平均年增幅为45%。而发生在去年7月的温州动车事件,以及中国政府在去年12月宣布的该事件调查结果,使得绝大部分中国民众对中国动车的安全性失去了信心,因此今年春运期间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乘坐普通列车返乡,这使得中国政府在2008年投入数万亿的动车项目更加血本无归。
3)利用通胀稀释银行债务,民众被变相加税
进入2012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债务将开始偿还,否则贷款银行的巨额投资将形成坏账,面临破产和倒闭的危险。但在中国,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中国各大银行都隶属于中国政府,也就是说,如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还不起银行的贷款,不会因此破产;银行贷款形成坏账,也不会因此破产,因为最后都由中国政府利用纳税人缴纳的税收来买单。但由于目前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负债巨大,已经超过了中国政府预算支出,因此,中国政府只有采用继续加印货币的方式输出给银行清理坏账。2011年11月21日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在成都会见美国商务部长商务部部长布赖森时就表示,中国将在未来5年将对新兴产业投入1.7万亿美元(10.8万亿人民币),这已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政府即将继续增印货币的信号。
然而增印货币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尤其是在前一轮增印货币的通胀影响还没消除之时。当通胀持续发生时,中国民众首先感受到的物价上涨,也就是相同的钱买不到以前相同的物品了;其次就是每个人在银行的存款也发生贬值。打个比方说,如果你在5年前存入银行10万元人民币,这10万元在当时可以买一栋房子;在5年后由于历经了这两轮大的通胀,虽然你在银行的存款还是10万元,但在5年后的今天你用10万元买不到相同的一栋房子了,可能现在只能买这栋房子的一半,你的存款因为货币贬值实际价值下降了;而原本属于你的房子的另一半价值就被政府无形的拿走了,银行的负债也随着货币的贬值而下降了。
因此中国的持续通胀,是政府增印货币引发的,实质上是中国政府把债务分摊到每一个中国民众;中国政府也不愿意动用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购买物资舒缓国内通胀,返利于民;随着中国政府持续大规模增印货币解决银行的债务危机,中国的高通胀还将持续,而且会愈演愈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