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孤独

北京最近两年在外交上连连失利,今年更是晦气重重。从11月初开始的20国峰会到亚太峰会,再到11月中旬的东亚峰会,短短几个星期当中,美国频频发动攻势,一波接着一波,绵密无间,最后以东亚峰会的奥温会谈为这一轮交手画上句号。美国完胜,从军事到政治上重返太平洋;中国完败,失去了此前一直以为非己莫属的亚太地区的“龙头“位置。

金钱+大外宣:中国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亚太九国签订的TPP协议,中国被排除在外,使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孤立从军事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用“四面楚歌”形容可能过于悲观,但说其正滑入其建政以来第三次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困境之中,却不为过。让北京极为光火的是,这次被孤立竟然发端于亚太地区——这一被中国视为自家庭院之地,时值中共认为自己已“和平崛起”,将与美国共同履行世界领导责任之时。

这一轮被孤立,在北京而言实在是不期而至。此前,中国一直满心希望自己与亚洲邻国的经济往来最终能转化成政治信任。其实,东南亚国家近几年一直在为对抗中国的“连横”(一对一谈判)在筹思如何“合纵”(联合对抗中国)。基于中国利用自身居于湄公河上游的优势而霸道地使用水资源,加上南海争端,各种不满早在蓄积,结成同盟对抗中国是迟早之事。

中国外交,不是败在外交官无能,而是败在中国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中国内政近30年的特点是:奉行“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官场因此流行名言曰“能够用人民币摆平的矛盾就是人民内部矛盾”。用与国民的“面包契约”作为构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府许诺让国民吃饱饭,强迫国民接受一党专制。维持这种格局的办法一是谎言(控制舆论、管制媒体,营造主旋律),二是暴力。这种内政特质反映到外交上来,就是用各种经济关系形成牵绊,对富国用经贸往来、投资关系形成牵绊,希望藉此结成政治信任关系;对穷国则采用经济援助、优惠贷款等方式,希望以此获得政治拥戴。最近这些年还希望通过“大外宣”,在国际社会取得话语主导权。与此同时,扩充军力,对周边国家形成威慑力。

与对内施政不同的是,对国内民众,政府没有那么大方,无论是在建构社会福利体制还是为民众提供义务教育,出手都相当小气。但对外换取拥戴则出手相当大方。改革开放前的大方非常有名,1970年代初,中国的援外金额平均每年以10亿元的规模飚升,1973年创最高纪录,当年援外占GDP之比为2%,占財政支出的7.2%。同年美国外援只占GDP的0.0063%。这种援助之慷慨,只要比较一下中国近10年来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还未到4%,就可知其大方。

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援助一度有所减少,近年来又有抬头的趋势,据温家宝近日讲话,近十年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1700多亿元人民币(不包含免除多国数百笔到期债务)。每当外交形势不妙,中国立刻花钱买稳定,比如这次北京在东亚峰会上应对危机还是采用传统方式,用金钱来获取东协国家的欢心。温家宝总理在峰会上宣布:在此前承诺150亿美元贷款的基础上,再向东协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并设立30亿元RMB的中国-东协海上合作基金。

视规则如无物:权力高于法律的国际延伸

回溯60多年中共的国际关系,至今已享有三次被“光荣孤立”的荣光。第一次是1949年-70年代中美建交;第二次是1989年到90年代中期。如今正在滑入第三次被“光荣孤立”的通道上。考察这三次被孤立的原因,就会发现根本原因还是中共的价值观及其行事方式与文明国家格格不入。对于国际社会公认的普世价值和行为准则,北京当局一直采用回避和利用相结合的手段。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会议上批评“中国玩弄国际规则”,并称“受够了”——这点并未冤枉中国。至今为止,中国一共签署了23项与人权有关的各种国际公约,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外,至今已批准了22项。但考诸中国现实,几乎没有践履其中大部分人权公约的相关承诺。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不守规则举世闻名,知识产权纠纷早就成为中美主要经济矛盾之一。德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侵权忍无可忍,在2010年曾将“金鼻子剽窃奖”的11个奖项中的5 项颁给中国公司。欧盟2010完成的一份报告指出,2009年进入欧盟国家的仿冒商品有64%来自中国。

中国在遵守国际规则方面的机会主义有句名言,叫做“韬光养晦”。意指在力量不够强大时要示弱并积蓄力量,时机一旦成熟就以崛起的姿态对待世界。从2001年加入WTO之后的十年当中,前五年因为入世过渡期还未结束,北京为免旁生枝节,采取“和为贵”。但过渡期一结束,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以后,开始转守为攻,从此世界多事。自2007年开始,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也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各种有害食品、含铅玩具、有害建筑材料的报道成为中国制造挥之不去的阴影。

中国国内立法多如牛毛,但对政府(官员)从无约束作用。外交上也是如此行事。2011年3月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放话,要外国记者“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11月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庞森在夏威夷峰会上回应奥巴马批评时更是表达中共心声:“如果规则是由一个国家或是几个国家决定的,中国没有遵守它们的义务。”意即,中国之所以签署一些加入某机构或者某国际组织的协定,是因为要拿到门票,但那些规定是中国加入前制订的,中国未参与,因此不必要遵守。

软实力并非“金钱外交+大外宣”

中国这些年口头上也提出要建立软实力,但北京对软实力的理解就是“金钱外交+大外宣”。其实,这种中国特色“软实力”只能收效于一时。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挥洒金雨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曾经成功地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2006年后为人权理事会)中捣乱,使得谴责中国政府侵犯人权的议案从未通过,其余不少未结善果。近来缅甸对中国的疏离就是一例。中国多年来给缅甸大洒金钱,并早就办了多份缅文外宣媒体如《吉祥》杂志等为缅甸人洗脑,但就在今年9月新总理吴登盛上台之后,缅甸政府宣称暂停中国投入36亿美元在缅北伊洛瓦底江上兴建的大坝工程。东南亚国家在“经济靠中国”的同时,从未真正放弃“安全靠美国”的想法。

但愿北京能够认识到:外交上的困局,并非完全来自战略战术的不智,而是源自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再不改革,北京就只好继续孤独下去。

本文留言

作者何清涟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