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华人发展史超150年 人数已超百万

(德新社利马11月29日电)友好、勤奋、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这就是典型的“角落里的中国人”。

但这里所谈论的中国人正在帮助秘鲁商店里的顾客。秘鲁有一个非常庞大、悠久的华人社区,它已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有超过100万人,他们在当地更多被称为“tusn”。

在秘华协会负责文化事务的路易斯·熊(音)说:“1999年我们庆祝华人移民秘鲁150周年……我们从底层上来,在每个专业领域以及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出类拔萃。”他也是一位医生,同时开着两家生意兴隆的餐馆。

他还说:“秘鲁20%的医生是中国姓。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没有华裔同学”。第一批华人移民在1849年至1874年间抵达这个南美国家,代替非洲人从事沿海农场的劳动。取消奴隶制后非洲人不再干这些工作。华人成为新的廉价劳动力。

这些华人移民积极从事农业、铁路建设以及收集海鸟粪。海鸟粪当时作为珍贵的天然肥料出口,但许多人在这项工作中丧生。中国和秘鲁在19世纪70年代签署了通商条约。这一条约改善了移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为20世纪初第二批移民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正是那时,路易斯-熊的祖父母从中国广东来到秘鲁北部一个庄园工作。虽然他们不会读写中文或西班牙语,但他们拥有商业才能,数年后,他们搬到了利马北部并在那儿开了家店。

路易斯·熊也是一个勤奋的人,连周日都不休息。他只有在中国农历新年时才会停止工作,与家人吃团圆饭。他说:“我们有两根支柱: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以及秘鲁文化。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融合过程”。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