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给中国重新平衡经济计划投下疑问(图)
经合组织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明年将放缓(看中国配图 BBC图片)
北京(路透社)–在一连串国际危机掏空中国的出口市场,让中国感觉如最后的“不倒翁”时,它却不得不改用自助经济模式了。
可是,北京也许没有时间给自己开出一个理想的药方——刺激本土需求的计划。
相反地,执政者也许会因为本土前景的大幅度恶化而急急忙忙采取行动,他们的选择可能就错在不问代价地求增长,而不是进行迫切需要的结构重组。
经济顾问公司Dragonomics的Arthur Kroeber说:“我的担心是,在细看那些数字时发觉它们和2008年初的十分相似,那可不是好事。”他断言钢材需求以及建筑疲软是中国出问题的征兆。
Kroeber说:“他们看到经济放缓了,便会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就是会搁置所有重整结构的努力。他们对通过现有途径维持增长的兴趣更大一些。”
又或者,像副总理王岐山在今个星期说的:“不均衡的复原要好过均衡的衰退。”
说到工作和税收,中国的私营机构是最具生产力的。在连续几个月的信贷紧缩让它们无路可走、以致不得不越发转向地下贷款和高利贷的公司之后,银行贷款已经在恢复了。
这星期,中国确认了它将会推出一个庞大的消费方案,以支持所谓的“战略产业”。
中国采取的有可能刺激增长的其他措施包括:试行增值税改革以及减免一些较小的公司的收费。这两者都应该能帮助到私人企业。过去三年大型的国有企业成了焦点所在,私人公司备受冷落。
要求认真改革结构的呼声不绝于耳。有时候发出这种呼吁的出处出人意料。显要的报纸刊登由中国农业银行的经济师所写的社论说,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中国改变其经济模式,而另一个从工业部副部长则撰文说,海外危机将迫使中国工业提高竞争力。
成功通过谈判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龙永图向路透社记者说,省级领导支持经济进一步开放。
先顾好自家后院
在国际上,人们预期西方的金融危机会打击占中国GDP大约15%、为沿海地区数百万人提供就业的出口产业。
令人担心的是,汇丰最新的采购经理指数显示,尽管出口货品的新订单平稳,但整体订单录得一年半以来最大跌幅,意味着国内需求和出口一样的令人担忧。
据星期三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工业在11月的收缩幅度为近3年最大。
中国一直说它想把经济重新定向到更为可持续的、由消费者带动的增长。但是它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为避免经济放缓而推出总额大约为65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则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那个方案把国家资产的一大部分转到效率更低的国营机构手中。
在中国的投资回报跌得很快,另一个显示推迟经济重组只能勉强再多维持几年快速的增长。
香港大和资本市场的高级经济师Kevin Lai说:“我想中国经济真正的重新平衡要到三至五年之后才会见到。目前的增长基本是投资推动的。”
“要是投资比例接近50%的话,那就太高了。”
但推动需求是个长远计划。别的不说,要做到这个需要结构转变,为私营机构提供更多空间,以及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健康保障,使得中国的储蓄者愿意花更多的钱消费。
中国中央银行顾问李稻葵上星期在一个会议上说:“GDP增长的瓶颈不在于供给。中国经济是货品供应过多。不足之处是需求。”
这一次,中国确认了它在未来五年向战略工业投入整整10万亿元(1.57万亿美元),当中大部分是企业开支和银行借贷,而不是政府直接的刺激。
目标产业
目标行业包括替代能源,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替代燃料汽车和各种节能环保技术——全部都是用来描述新的、更可持续的中国经济的流行语。
但这笔钱究竟将用在哪里,细节仍然不清楚。当中可能得到大份额的项目包括核电和铁路投资,但后者由于铁道部的高债务水平和致命交通意外而缩减了。即使中国最雄心勃勃的核投资也不需要这么多钱。
可以说,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需要的是更多的竞争和保障知识产权方面的进步,而不是向有关系的公司强行注入现金。
过去的经验提供了一个清醒的教训。前几年,中国热切推动太阳能电力产业,以显示它对新能源和本土工作机会的投入。但实际发生的情况是,由于国内缺乏对太阳能发电的鼓励措施,大多数出产的太阳能面板销往海外。
现在,海外市场已经疲弱,太阳能发电行业的产能过剩,价格暴跌。
(1美元=6.3608人民币)
(驻北京记者Nick Edwards和Kevin Yao参与报导;Don Durfee和Richard Borsuk编辑)
原文:路透社 Analysis: Crisis casts doubt on China rebalancing plans
作者:Lucy Hornby
發表:2011年11月24日, 3:58 am ET
本文由"譯者"誌願者翻譯並校對
- 关键字搜索:
-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