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邮递快件——鸡毛信

现代通信快速便捷,有快件邮递,还有手机、电脑、传真等等。但是,在通信落后的古代,被认为最快、有标识的信件,恐怕非鸡毛信莫属了。提起鸡毛信,人们兴许仍记得国产故事片《鸡毛信》中机智勇敢的海娃历尽危难,为我军传递紧急情报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鸡毛信”的前身是“羽书”、“羽檄”,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汉书》中载:“吾以羽檄征天下兵。”原来,古代纸张尚未出现前,以木简为书,长两寸,谓“檄”。对十分火急、需要快速传递的公文、信件,就在上面插(粘)上鸡毛,表示信件的投送应如鸡疾走一样迅速。古代驿站,凡传递特急信件者,习惯在信件背后插上三根鸡毛,人们称之“鸡毛信”。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就曾使用过“鸡毛信”进行联络,国产故事片《鸡毛信》就是最好的例证。

鸡毛信这种信件在我国古籍诗文中屡有出现,多与军事有关。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其四》诗写道:“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王维的《老将行》诗中也写到羽檄:“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在宋代、元代,朝廷还创建过投递“鸡毛信”的驿站“急递铺”、“急脚递”,急脚递日行可达四五百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如故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炫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原来,古代一些重要的“鸡毛信” 可以不经枢密院处理,而直接由“皇帝”下令,在急递途中,过往车马行人看见后都得让路。鸡毛信,相当于现代邮政的特快专递,各地驿站见此信后必用快马昼夜不停地送往目的地。收件人接到鸡毛信后,也必须如现代人处理紧急公文一样,呈阅急办,不得延缓,以争取时间。

“鸡毛信”除了追求快,还要追求准确无误。那么,为何选用鸡毛粘附急件作为特殊标识呢?首先是因为鸡有古人评价的五德:“带冠为文,足搏距为武,敌在前敢斗为勇,见食相呼为仁,守夜不失为信。”传递机要急件就应如鸡司晨啼明,即使风雨雷雹也不失时;此外,中国人把鸡视如吉鸡,也许取其逢凶能化吉的寓意;当然,也可能是由于鸡毛远比鸟羽容易获得吧。

小小鸡毛,寓意颇深。明代戚继光、郑成功军队驻扎闽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荷夷,每逢祭旗、出征等仪式,所置备的三牲中都要用到鸡,而且蒸煮熟的全鸡要在鸡屁股部位插上几支鸡毛。至今,在牲礼中的“熟鸡插鸡毛”这一奇特趣俗仍在同风共俗的闽南和台湾民间沿袭。

全国现存的鸡毛信实物十分罕见,其中有一件是抗日战争初期从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发出的。这件实寄封正面从右到左写有“递至邢台县安荘交刘德齐先生尊启,八路军自元氏县仙翁寨缄”,当时信封的两角插着两根鸡毛。这件实寄封背面有五个戳(并非现在所说的邮戳),戳的上边都写着“冀西抗日区交通网”,并有起始时间和到达时间。信封的背面留有鸡毛痕迹,保存完好,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