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神奇数字神奇设计之谜(组图)

紫禁城(ForbiddenCity)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称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

在深入研究帝王文化的过程中,作者发现,紫禁城的确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紫禁城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

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而【禁】,则更为人理解,意指皇宫乃是皇家重地,闲杂人等不得来此。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紫禁城里面,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北京网、《中国古都的故事》登载了一些关于紫禁城的故事。

一、故宫里的宫殿为什么是九百九十九间半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明成祖朱棣打算把宫殿修盖得尽量多点、大点,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威严。

这天,朱棣做了一个怪梦,正要传旨宣刘伯温来解梦,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

朱棣听了觉着很怪,就告诉刘伯温他昨夜也同样做了这个梦,于是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一座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宫。刘伯温领旨就下去办了,而这事儿一下子就也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伯温加封进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作者:为避免有缘者误解,单独解释一下。

朱棣规划北京的时候,一代天才军师刘伯温早已经去世。那么,为什么人们把故事联系到一起呢?作者单独解释如下:

一是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代精通道法道术的国师,对京城规划,自有妙计。在古今历史上,刘伯温和姜太公等高人军师有一样的传说故事。

二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就是让刘伯温规划的。

三是朱元璋称帝后,对明朝未来进行了预测,刘伯温即兴演绎了神秘莫测但有神奇准确的《烧饼歌》,朱元璋听了之后,就立刻让刘伯温拿出了北京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是朱棣称帝后,立刻把刘伯温的南京、北京规划方案拿出来,作为重要参考意见。

四是把刘伯温和朱棣联系到一起,体现了对北京的历史人文重视。

五是人们的心里认为,北京这么好当然出自高手,而高手自然是刘伯温了。

所以,对于北京的规划,人们宁愿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

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

二、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树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也分为外朝、内廷两个部分。外朝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

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

三大殿院内不植树,有人说是怕隐蔽于树丛中的敌人威胁皇帝的安全。

这种说明乍听似乎有理,实不尽然--故宫养心殿、御花园中古松苍柏高大茂密,怎么解释?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内不种树,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

太和殿、中和殿、保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

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顶点。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小鸟鸣叫,那将会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

的确,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让人肃然起敬。三大殿院内不种树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游览中,我们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彻底解开这一名胜之谜。作者:这是为了总体设计的需要。

三、紫禁城是谁设计的?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

但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

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

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

作者查证历史资料,尤其是根据故宫博物院于倬云先生《紫禁城宫殿记载》,将明朝紫禁城的只要设计者名单公开如下:

工程总指挥:

工程材料总调度:陈珪

工程总指挥:吴中

工程总设计师:蔡信

1、石材设计加工项目总设计师:陆祥,祖传石工,技艺精湛,安装时不差分毫。

2、瓦工项目总设计师:杨青,善于估算,对宫殿的材料总量、施工进度等了如指掌。

3、木工项目总设计师:蒯祥父亲曾经设计过南京紫禁城,祖传技艺。

此外,还有诸多默默奉献的能工巧匠。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紫禁城命名之谜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三垣中,太微为上垣,紫微为中垣,天市为下垣。紫微垣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名为紫宫,共有以北极星为中枢的十五颗星。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与天文相对应,皇帝是天帝之子,天子居住的皇宫便是紫微宫了。

称皇宫为“紫宫”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同时又因为皇宫四周都有高高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戒备森严,尊严无比,严禁侵扰,为常人不得出入的禁地。

故有时又称“禁城”、“禁中”。唐代时开始将紫微垣的“紫”字与禁城、禁中的“禁”字连用,称为“紫禁”。

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有诗云:“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排。”晚唐大诗人白居易诗中有:“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紫禁成了当时人们对皇宫的称谓。

历代皇帝居住的紫宫禁地也因此称为紫禁城。

也有人认为直接称宫城为紫禁城大约是从明代中晚期才开始,明初时还只称皇城。有明一代,记载宫殿建筑的官修书特别少,现存官书中最早使用紫禁城名称的是万历《会典》,其中写道:“皇城起大明门,长安左、右门,历东安、西安、北安三门,周围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内紫禁城起午门,历东华、西华、玄武三门,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万历《会典》是目前所见最早记载紫禁城尺度的官修书,也是唯一正式使用紫禁城名称的官修书。

如今,人们所说的紫禁城是指明清皇宫,也称故宫。历史上,每当一个朝代灭亡,另一个朝代建立之后,人们就把前朝的皇宫称为故宫。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称帝后,准备迁都北平。1403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从此,北京这个响亮而崇丽的名字,就以其撼人心魄的伟力而载入史册。从永乐四年(1406年)改建营造北京城池、宫殿、宫城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历时十五年,一座超过前代的帝国首都巍然屹立在东方。

五、6∶11、9∶5、九龙壁神秘数字

如同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紫禁城建筑中也暗藏着许多数字,学者们力图从数字中解读紫禁城营建者设置的密码,探讨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神秘法则。

后寝二宫乾清宫和坤宁宫组成的院落,南北长度为218米,东西宽度为118米,两者之比为6∶11;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院落,南北长度为437米,东西宽度为234米,二者之比也是6∶11。同时前朝院落的长、宽几乎是后寝院落的两倍,前朝的院落面积就是后寝的四倍。后宫部分的东西六宫和东西五所,长宽尺度与后寝院落基本吻合。

中国古代皇帝有“化家为国”的观念,所以建造皇宫时以皇帝的家,也就是后寝为模数,按比例规划前朝与其他建筑群落。

明代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二者之比为9∶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处的土字形大台基,其南北长度为232米,东西宽度为130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5;天安门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二者之比仍为9∶5。古代数字有阴阳之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宫殿数量皆为阳数,而后寝部分宫殿数量则皆为阴数。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

清代的太和殿(即明奉天殿),面宽并不是九间,而是十一间,无法印证以上说法。实际上,这是因为奉天殿在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时,老技师梁九亲手制作了模型,却因找不到上好的金丝楠木,只好把面阔改为十一间,以缩短桁条的跨度。也有人认为,宫殿建筑包括殿宇开间体现等级区别,明代以九间为最尊贵,清代以十一间为最尊贵。

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为130米,宽度为200米,其长宽比为0.65,与黄金分割率0.618十分接近。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太和殿位于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上,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距离是2.5公里,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两者的比值为0.618,正好与黄金分割率等同。

紫禁城宫殿门的门钉通常都是每扇九路,每路九颗。数字在这里成为衡量等级地位的尺度。作为最高的阳数,“九”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频繁出现。“九”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六、屋顶的神兽之谜

此外,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意外”。太和殿脊兽的排列顺序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豸、斗牛、行什(猴)。

多了一个行什。古代建筑上的脊兽,行什仅出现过一次,就是在太和殿上。

一般宫殿檐脊上的走兽数量通常是阳数,最多为九。而太和殿檐脊上的走兽,却有十个。午门的左右掖门以及东华门的中门和左右侧门,也不像其他宫门每扇九路门钉,而只有八路。

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在其他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作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紫禁城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本文留言

作者诸葛长青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